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吴以岭院士:全国心血管病人数3.3亿,共性发病机制是微血管病变
首页> 药品频道> 活动报道 > 正文

吴以岭院士:全国心血管病人数3.3亿,共性发病机制是微血管病变

来源:光明网2020-10-27 13:3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2020年10月24日,第十六届国际络病学大会暨第八届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在石家庄以岭健康城举行。刘德培、杨宝峰、丁健、张运、陈志南、刘昌孝、葛均波、王锐、张英泽、刘良、仝小林、王军志、吴以岭等10余位两院院士以及国内权威中西医专家齐聚一堂,就络病理论指导多种难治性疾病防治的独特价值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会上吴以岭院士作题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在理论、机制、临床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吴以岭院士:全国心血管病人数3.3亿,共性发病机制是微血管病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以岭教授作题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主题报告

吴以岭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3.3亿,每5位死亡者中有2人死于心血管病;我国有1.298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患病率达30%~50%。吴以岭院士介绍说,微血管是决定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器官,既承担着血液的运输功能,是将血液真正运送到各组织器官的最重要环节,又是血液与组织器官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正常对维持心、脑、肾等脏器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研究成果显示,微血管病变是心脑肾疾病发生的共性机制,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则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是防治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突破口。

Microcirculation(《美国微循环杂志》)也提出心血管疾病的本质是微循环障碍,是形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及加重因素。

吴以岭院士在报告中强调,在中医看来,遍布人体全身的脉络系统主要负责运行血液,脉络中最细小的孙络部分与西医的微血管高度一致,因此“孙络-微血管”这一概念的提出成为中西医研究微血管病变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吴以岭院士系统构建的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属于重大理论原创成果,而在脉络学说指导下研制的通络中药通心络胶囊则被大量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具有保护微血管的功能。该药可保护内皮细胞,抑制其凋亡,促进其增殖,使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从而改善内皮屏障功能;而且可延长微血管在缺血缺氧环境下的存活时间,保护微血管的形态完整,并能够促进梗死区域微血管的新生,实现对缺血组织的保护,通络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成为治疗微血管病变的关键机制。因此,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了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

同时,吴以岭院士指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项目利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开展了大量临床试验解决了国际医学界重大难题——通心络胶囊解决了急性心梗无再流世界医学难题;参松养心胶囊为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治疗提供了新药物,填补了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快慢兼治、整合调律的药物治疗空白;芪苈强心胶囊明显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效果。因此,这三个药物纷纷被列入用药指南、专家共识或院校教材。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称:本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吴以岭院士:全国心血管病人数3.3亿,共性发病机制是微血管病变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报告中,吴以岭院士还特别介绍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项目,目前正着力打造由实体医院、网络医院、专家、智能化可穿戴设备、药物、健康保健品等组成的脉络心血管健康生态系统,这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第十六届国际络病学大会现场报道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安古城墙吸引游人

  • 西渝高铁康渝段刘家坝隧道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