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撰稿专家:刘石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科室主任
人到了老年期,由于细胞衰老、死亡的速度超过了更新的速度,导致各个器官的衰老,不能维持正常功能,如人体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功能下降,难以抵抗癌细胞、细菌、病毒等对人体的侵袭,而且内生性的“垃圾”又不能及时清理,结果各种疾病接踵而至,特别是恶性肿瘤、糖尿病、结核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阿尔兹海默症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也常常侵扰老年人,且多伴有营养问题,生活质量和疾病控制都受到很大影响。
一、什么是慢性消耗性疾病?
慢性消耗性疾病一般是指各种恶性肿瘤、结核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严重创伤、烧伤、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化脓性感染、慢性失血等一类过度消耗身体能量物质,造成机体能量负平衡的疾病总称。通俗地讲,慢性消耗性疾病是机体能量入不敷出的疾病,可造成机体“营养素缺乏”症状,主要表现蛋白质、能量不足型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症。
二、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老年人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癌症负担日益加重。老年人是恶性肿瘤的高危高发人群。在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已经成为我国疾病死亡的首位原因。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报道,2016年我国约有406.4万癌症新发病例和241.35万死亡病例,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新发病例占总数的60.65%,死亡病例占总数的73.73% [1]。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73.8% [2]。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65岁及以上人口约1.76亿,老年糖尿病患者众多,我国≥65岁的老年糖尿病约3550万[3]。营养不良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而又容易忽视的问题。国外有研究显示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者达39.1%,营养不良的患病率为21.2% [4]。
近20-3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老年人肺结核的发病和死亡却下降
很少,与年轻人相比相对增加。其中,营养不良既可作为肺结核的诱因,又可促进肺结核进展。这也就意味着营养不良的老人容易患肺结核,而老人患肺结核后其营养状态会进一步恶化。
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
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原因包括生理、社会和病理多方面因素,常总结为九个方面:痴呆、味觉障碍、吞咽困难、腹泻、抑郁、疾病、牙齿疾患、功能失调、药物。
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原因包括:1)营养消耗增加: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创伤、烧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2)内分泌异常: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3)营养吸收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等;4)营养摄入不足:厌食症、阿尔兹海默症等。
当老年人患上慢性消耗性疾病会因为上述多方面的原因,促进营养不良的发生、发展。
四、营养不良对慢性消耗性疾病老年患者的危害
营养不良一方面使老年人容易发生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慢性化脓性感染等,另一方面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老人发生营养不良会给老人带来诸多危害,近期:器官功能下降、代谢紊乱,影响疾病治疗,比如患者对癌症治疗的耐受性降低等;远期:疾病加重、恶化,继发感染发生率增加,影响预后,增加死亡风险。
五、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营养需求和营养管理
因慢性消耗性疾病过度消耗能量,慢性消耗性疾病老人对于营养的需求增高,因此应更加注意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补充营养。改善营养,预防营养缺乏是多个权威组织提出的疾病管理重要环节。营养治疗可使慢性消耗性疾病老人获益,增强各种临床治疗手段的效果,改善临床结局。
如何对慢性消耗疾病老人进行营养管理呢?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价,然后,对有营养不良的患者要积极营养干预和营养监测。对于暂时没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也需定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早诊断和干预。作为患者来说,对营养状态监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体重的动态测定。
营养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1)有胃肠功能,能够经口进食:增加食物摄入,摄入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补充铁、钙、维生素、锌、硒等营养素。如果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可使用口服营养补充(ONS)。2)有胃肠功能,不能经口进食:可以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鼻饲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3)无胃肠功能,肠外营养。
Tips:口服营养补充(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ONS) ,是以增加口服营养摄入为目的,将能够提供多种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营养制剂经口服用。ONS具有营养均衡,配方科学、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等多种优点。
慢性消耗性疾病老人营养不良发生率高、预后差,合理的营养治疗可改善疾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带来多重获益,势在必行。关注慢性消耗性疾病老人的营养状况,立即行动。
参考文献:
[1] Zheng RS, et al. JNCC. 2022;2(1):2-11.
[2] 陈娟,等. 现代肿瘤医学. 2018(1):91-94.
[3]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1):14-46.
[4] Sanz París A, et al. Nutr Hosp. 2013 May-Jun;28(3):592-9.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