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创新力量丨肠道里的生命密码——走进东海药业
首页> 光明医药> 要闻 > 正文

中国创新力量丨肠道里的生命密码——走进东海药业

来源:新华网2023-05-30 16:01

  编者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新华网推出大型融媒体人物访谈栏目《中国创新力量》,以人物访谈为基础,讲述一批典型企业通过产品和技术、体制机制、管理、模式、营销等创新破茧成蝶的动人故事,揭示企业成功背后的创新密码和底层逻辑,展现一批优秀企业家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与品格,诠释新时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大国创新精神。

  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肖寒)一提起细菌,很多人都会将它与痢疾、霍乱、结核等传染病联系在一起。然而在细菌的世界里,不仅有这些非常危险的致病菌,还有能保护人类健康的有益菌。国家医用微生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崔云龙利用有益的细菌,创新研发出的“酪酸梭菌制剂”守护了无数人的肠道健康。

  从潜心研制微生态药品的科学家,到产业化发展的企业家,再到人体微生态健康理论的科普推广者,崔云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民的健康长寿贡献力量。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中国创新力量》走进东海药业,一起探寻肠道里的“生命密码”。

  学成归国步入一场“破釜沉舟”之旅

  主持人:成立东海药业以来,您一直致力于微生态大健康领域的研发,并推动产业化发展。促使您投身基因药物和人体微生态研究的原因是什么?

  崔云龙:1986年至1989年,我前往日本名古屋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一头扎进了当时生物技术最尖端的领域。学成回国后,我立志通过成立科技型的企业进行创研工作,报效祖国,守护国人健康。彼时,国内基因药物技术还不成熟,抗生素等药物滥用现象严重,不少患者出现了肠道菌群失调状况,诱发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等肠道疾病,给健康带来危害。

  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在当时属于世界性难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我创新提出通过对肠道菌群和微生态新药研究,试图为治疗肠道疾病找到新的突破口。在此背景下,我不顾家人反对与好友劝说,拿出所有积蓄、借遍了亲朋好友,筹措了创研经费,租赁了实验室和科研院所先进的研发仪器设备,与十余位国内顶尖专家和上百位年轻科研人员组成了联合攻关组,正式踏入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破釜沉舟之旅。

  主持人:在您的带领下,经过课题组的共同努力,终于成功分离出中国第一株可治疗慢性腹泻、肠易激的药用酪酸梭菌菌株。在发现酪酸梭菌突破分离的过程中,最大难点是什么?又是如何攻克技术壁垒的?

  崔云龙:最大的难点是如何选育、分离出安全性高且有效性强的超级药用菌株。酪酸菌属于厌氧菌,它需要在严格的厌氧条件下生存,要找到这样一种菌,并且符合药用条件是非常艰难的。在攻关组的不懈努力下,我们不仅选育出了国内首株高效药用酪酸梭菌CGMCC0313.1菌株,还攻克、掌握了严格厌氧的酪酸梭菌高密度培养、耐胃酸、耐常温储运三大核心关键技术,完成了菌种鉴定、药学、药效、药理等大量研究及注册申报,获得了阿泰宁等微生态新药的临床批件,并藉此获得了国家863项目的支持。

  主持人:2003年,您带着创新成果回到家乡青岛,建设了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2005年顺利完成4个产品的试生产。微生态新药是怎么自主研发出来的?您认为保持企业强劲科研实力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崔云龙:微生态新药的创研过程十分艰辛,它需要通过高效药用菌种选育、种子稳定性考察、安全实验、小试、中试、药学研究、药效试验、高密度发酵、微囊制剂工艺技术、I、II、III期临床研究等数百项研究,且均符合要求后,才有可能获批。因此,在核心技术的突破、掌握上,没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没有长期持续的投入、坚守及沉淀积累是不可能成功的。明知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但为了将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也必须持续投入。

  我认为保持企业强劲科研实力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高度重视、肯定创新的企业文化,给予能真正做出创新的科研人员以高度肯定;二是创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硬环境,确保创新人员愿意创业;三是将创新成果及时转化,造福社会和民众,体现出创新的价值。

  成果转化开启微生态医学研究新征程

  主持人:从专注微生态科技创研到实现产业化生产,20年来东海药业一直致力自主创新,持续取得新的突破。东海药业目前有哪些主要创新成果?

  崔云龙:第一,成功分离获得了我国首株高效药用酪酸菌CGMCC0313.1菌株,并通过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鉴定,开启了微生态医学研究发展的历程。

  第二,创研出了治疗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的微生态新药酪酸菌阿泰宁、常立宁等,并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获得了新药证书,实现了产业化。与此同时,该药获得了中美双发明专利授权,被山东省科技厅主持的专家组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有效应对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炎症性肠病等与菌群失调相关的肠病无有效治疗药物的问题。

  其他诸如提出饱和疗法、全生命周期微生态健康管理理念、肠癌源头性防控新观念等均是东海药业通过多年来自主创新创研出的成果,东海药业也将会始终秉持“守护国人肠道健康”的宗旨,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创新医药产品。

  主持人:近年来,您组织拍摄微生态科教片、编撰相关著作,推动了微生态学科的发展。您为什么会想到去做这些事情?

  崔云龙:微生态是一门新兴学科,尽管十分重要,但尚未被了解,经过我们近20年到全国各地的医院、诊所、社区宣传和科普,终于让大众认识到微生态的重要性,对微生态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因为微生态学科是一个非常前沿的学科,直至今日,很多医科院校仍没有系统地开设过微生态医学方面的课程,这是我们今后医学学科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当前国际医学界把菌群人体微生态成为人体的“第九大系统”,除了我们既往所熟知的八大系统外,人体微生态这个“第九大系统”也对人体免疫力和代谢产生很大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发展微生态医学将会给人类的健康长寿带来促进作用,这也是我多年来积极投身微生态学科研究的原因。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于未来发展,东海有哪些战略目标?

  崔云龙:刚开始踏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东海药业团队以创研治疗肠激综合征、慢性腹泻的微生态药品为目标,旨在解决临床上没有有效治疗药物的现状,为国民的肠道健康保驾护航。当药品创研成功后,实现药品的产业化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这便成了东海药业团队第二个目标:实现微生态药品的产业化。

  创新更多的微生态药品,预防各种慢病,消灭肠癌,为国民的肠道健康保驾护航,这是我的第三个梦想,也是我们东海药业的愿景和目标。东海药业要大力开展微生态知识科普,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创新各种微生态药品以防治各种慢病;建议国家将微生态医学纳入到医科院校的必修课程内,同时这也是东海药业未来的努力方向。

  未来,东海药业将不断创研适用于更多疾病,满足更广泛健康需求,同时不断普及微生态知识与全生命周期的人体微生态健康管理,为国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为健康中国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坚守岗位 为了万家团圆

  • 新高铁助推文旅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