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医师节 |卢光琇:我有一个早已根植于心的梦想,那就是健康中国梦
首页> 光明医药> 要闻 > 正文

中国医师节 |卢光琇:我有一个早已根植于心的梦想,那就是健康中国梦

来源:光明网2023-08-18 15:13

  今年84岁的卢光琇仍然坚持在临床一线,她和她的团队要利用互联网为全国各地的患者提供诊断服务。她说:“我的目标不仅是解决不孕症,还有一个早已根植于心的梦想,那就是健康中国梦,让每一个人都能健康地生活、优雅地老去。”

中国医师节 |卢光琇:我有一个早已根植于心的梦想,那就是健康中国梦

卢光琇教授,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终身荣誉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医者初心:作为生殖医生,要全方位帮助病友实现“生育健康宝宝”梦想

  “现在,生殖医生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高龄、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卢光琇

  从父亲手中接过“优生优育”接力棒之始,卢光琇就踏上了一条艰苦跋涉却矢志不渝的生殖科学探索之路。

  卢光琇的父亲卢惠霖,是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奠基人。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年近八旬的卢惠霖叮嘱小女儿卢光琇:“加快研究,早日做出中国的试管婴儿”。为了圆父亲的“国人优生梦”,当时在外科积累近20年的卢光琇毅然放下手术刀,投身生殖与遗传工程事业。

  彼时,中国的试管婴儿技术是一片空白,卢光琇闯入这个陌生的领域,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没有医学资料借鉴,她就翻阅动物胚胎的资料;没有细胞培养基础,她就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学习,观察老鼠的胚胎实验。1981年,卢光琇和父亲将第一批健康人精子放到-196℃的液氮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冷冻精子库;1983年1月,中国第一例人工授精婴儿诞生。她的精子库和人工授精技术,为成千上万个家庭带来生育的希望,随后经过八年奋战,中国首例供配移植试管婴儿终于诞生。

  “根据《Nature》报道,在积极实施孕前诊断技术帮助阻断遗传性疾病方面,中国已经后来者居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卢光琇说,“我父亲的愿望不是只帮助千万家庭怀上孩子,而是确保他们怀上的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实现优生,进而实现国民身体素质提升。要实现我父亲一直追寻的‘国人优生梦’,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我们团队今天取得的成绩不过是实现了父亲梦想的一小部分而已。”

  在这“一小部分”成绩中,还有2012年,诞生世界首批经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出生的试管宝宝;2015年诞生我国首例“无癌宝宝”;2016年诞生世界首例经MicroSeq显微切割排除染色体易位的试管宝宝;2019年,湖南首例排除地中海贫血基因并联合干细胞HLA配型移植成功的“天使宝宝”……

  卢光琇扎进生殖工程领域,一干就是四十多载。在她看来,生殖医生是一类普通的人群,他们像所有的医生一样去倾听、判断、治疗;他们又是特殊的一类医者,除了需要精通妇产科知识以外,还需对生殖内分泌、男性不育、遗传、辅助生殖技术等有专业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同样要擅长妇科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从孕前、孕中到孕后整个过程,他们像一个耕种者一样帮助他人播种、培育、收获;很多时候,他们是一个多重身份的复合体,甚至是心理疏导师、健康营养师、家庭调解师,全方位地帮助病友实现“生育健康宝宝”的梦想。作为解决不孕不育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生殖医学和生殖医生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生育力保护:高龄孕育人群增多,对辅助生殖的需求更加迫切

  “生育能力是不等人的,等您有时间、有钱了,或许就已经过了生育的黄金时期。”——卢光琇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不孕症患病率估计(1990-2021)》报告显示,预估在2022年全球约17.5%的成年人(约占1/6人口)受到不孕不育的影响。

  卢光琇分析,“目前育龄人群的生育能力下降,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年龄因素,随着年龄不断增长,生育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人工流产,1次流产有20%的几率造成不孕,流产次数多出现盆腔炎症、输卵管堵塞的几率就会增加,反复多次流产还会让子宫内膜变薄,怀孕后有可能出现自行流产或胎儿发育不良等现象;感染、性传播疾病,如不洁的性生活、流产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造成子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瘢痕化、输卵管阻塞等,卵巢炎也会造成卵巢储备和功能破坏;遗传性因素,有的人出生时性腺上的储备就少,或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生育能力的终结也就比常人早;环境因素、职业影响等,长期在电磁、辐射、高温等环境下工作有可能造成不孕不育,久坐可导致男性前列腺炎、阴囊会阴部温度高,使精子生成和活力受影响;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抽烟、长期熬夜或睡眠不足、心理压力过大等也会影响生育能力。”

  近年来,随着生活、工作的压力及婚育观念的变化,晚婚或晚育的人越来越多。“三孩”政策出台后,高龄产妇的比例更高,面临的生育问题更加复杂,对辅助生殖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晚婚晚育,不是说三四十岁才结婚、四五十岁才生孩子。女性的卵子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23岁至30岁是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段,错过了这个年龄,生育能力就开始走下坡路,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卢光琇表示,超过35岁的女性,要面临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卵巢衰退速度加快的变化;高龄女性怀孕,会因为卵细胞质量下降、胚胎质量降低,胎儿出现畸形的可能性增多;加上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发生胚胎停止发育、流产等情况的风险也会增加。数据显示,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随着女性生育的年龄而增加,30岁女性生下唐氏综合征患儿的风险为1/959(约千分之1.04),40岁女性生下唐氏综合征患儿的风险为1/84(约千分之11.9)。

  而新的研究表明,随着男性生育年龄的增长,基因突变的比例也会增加。卢光琇介绍,“70岁男性将基因突变遗传给后代的可能性是20岁男性的8倍;50岁男性将导致孤独症的基因突变遗传给后代的可能性是29岁男性的2倍。”

  婚育年龄的推迟,会造成生育主体人群进一步减少,也会造成高龄孕育人群的增多。而年龄是影响生育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加,生育能力开始下降,尤其是35岁以后生育能力迅速下降,35岁也是女性生育高龄的分界点。因此,要在合适的年龄生育,备孕“二孩”、“三孩”更需趁早,必要时进行生育力评估后备孕。

  “现在,我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科普生育力保护。”卢光琇说,她从2020年开始做短视频面向广大网友科普生育力保护知识,并且鼓励长期在电磁、辐射、高温等环境下工作的男性冻存精子,鼓励患有肿瘤但有生育需求的人在放化疗之前冻存精子或胚胎,“让我们35岁的时候,还能用自己25岁的精子和卵子生孩子。”

  优生优育: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助力实现“积极性优生”

  “我有一个根植于心的梦想,那就是健康中国梦。”——卢光琇

  “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颖的孩子,但由于遗传、生活习惯或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新生儿带有先天缺陷。出生缺陷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还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卢光琇表示,遗传异常是导致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

中国医师节 |卢光琇:我有一个早已根植于心的梦想,那就是健康中国梦

“走进中信”生命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卢光琇与来医院参观的学生见面、打招呼

  传统的产前诊断在发现胎儿异常后,患者仍面临选择性流产的问题,而流产又可能导致宫腔粘连等并发症, 是一种“消极性”优生的预防策略。随着辅助生殖以及遗传检测技术的发展,可以对胚胎进行常见遗传缺陷甚至罕见疾病的针对性筛查,保证胚胎在植入女方子宫之前就是一个排除了常见出生缺陷疾病的健康胚胎,避免反复流产和出生缺陷的发生,这种“积极性优生”的预防策略称为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俗称“第三代试管婴儿”。

  2021年底,卢光琇团队在长沙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全国率先创新实施覆盖整个市级范围的遗传性罕见病综合防控项目。卢光琇骄傲地讲道,“截止到今年的7月31日,这个项目已经筛查了全市9万余对育龄夫妇,发现疑似遗传性罕见病高风险夫妇约7000对,通过遗传学检测确诊了651个遗传性罕见病家庭,其中448对夫妇进行了生殖干预。”这些家庭在拥有健康孩子的同时,阻断了该罕见病在家族中继续传递的风险。

  卢光琇介绍,目前团队正围绕胚胎孕育、婴幼儿及青少年生长发育、成人健康管理、重大难治性疾病防治、老年医学等不同生命阶段优势技术平台,打造涵盖“帮你怀-帮你生-助你长-帮你存-帮你防-陪你老”等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大健康集群,并将基因测序、组学分析、人工智能、健康云、再生医学、干细胞治疗等先进手段运用其中,进行了大量探索实践。

  恰逢第六个中国医师节,这位致力于促进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的医者说:“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绝大多数中国医生都有奉献精神,希望社会尊重医生;同时,医生要坚守‘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初心和使命,不负人民的期望。”(建文)

[ 责编:焦子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党建引领温暖新就业群体

  • 又到初秋赏荷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