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陈丽教授:患者控糖减重,还需护好心肾
首页> 光明医药> 要闻 > 正文

陈丽教授:患者控糖减重,还需护好心肾

来源:光明医药2023-11-14 13:38

  “关注糖尿病不能仅关注血糖,而是应该‘三高共管’‘六病同防’。饮食是糖尿病防控的关键一环,高风险人群应控制饮食,已经患糖尿病的患者要平衡饮食,且建议患者在控糖减重的同时,注意护好心肾,减少心血管疾病与肾病的发病风险以及死亡风险。”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丽教授介绍山东省糖尿病疾病防控时谈到。

陈丽教授:患者控糖减重,还需护好心肾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丽教授

  预防糖尿病从饮食开始

  当前,中国糖尿病发病整体呈上升、年轻化趋势,除了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很重要的原因是生活压力的增加和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快餐、代餐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生活压力导致运动时间越来越少,造成超重、肥胖人数增加,而超重、肥胖又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陈丽教授强调,饮食是糖尿病防控的关键一环,想要减少糖尿病患病率,不能只关注血糖,血糖、血脂、血压等相关指标趋势都应该得到关注。

  专家认为,出生体重大于8斤、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人群,要注意进行糖尿病筛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低糖、低脂、低盐、低油饮食,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而对于已经患了糖尿病的患者,更要严格控制饮食。如果是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搭配1-2拳的主食、一拳的蛋和肉、四拳的蔬菜,此外也可以尝试轻断食,一周有两天不要吃主食和肉,只吃水果和蔬菜;此外,也要加强运动,阻力运动和有氧运动相结合。不过,控制饮食也不意味着什么都不能吃,“内分泌学科是一个平衡学科,重点在于平衡。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关键是量,对升糖食物要适当限制、点到为止。”

  糖尿病人会“伤心”“伤肾”,严重可致残致死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并不可怕,其并发症才是使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心血管疾病、肾病。

  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威胁是极为严重的,可以引起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血糖高的时候也会引起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非均匀性脂肪肝,以及肥胖。可以说糖尿病与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有许多相互关联的易感基因,糖尿病患者几乎具有所有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陈丽教授解释道,糖尿病的血管病变是多支病变,往往很少是单支病变,通常是弥漫性的,三支病变都有,无痛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是非常高的。相当一部分患者来就诊时,就已经出现了心梗,但患者却没有察觉,这是由于他慢慢适应了缺血的状态,除非心梗反应大的时候才会来就诊,常见的是大血管堵塞心梗。

  此外,糖尿病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影响心脏,还特别容易累及肾动脉,导致肾动脉硬化,肾小球动脉长期高血压使肾脏的负荷加大,血糖对肾小球的基底膜微循环产生了损害,这两方面的因素会引起尿蛋白肌酐增高,肾脏功能受累。现在做透析的人,约80%是糖尿病肾脏病。

  专家建议在降糖药物的选择过程中,要改善胰岛素抵抗,不增加胰岛素抵抗,减轻体重,心肾获益的药物,糖尿病患者平时除了要监控好血糖外,也要做好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并发症的监控、筛查。

  糖尿病防控有个“山东模式”

  此前,陈丽教授曾主持开展2次山东省有关糖尿病的大型流调。她谈到,山东人平均身高在全国名列前茅,除了与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相关之外,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当地吃碳水化合物比较多,海鲜、蔬菜等食材物产丰富,餐食中油、盐也相对较多,因此糖尿病发病率相较于全国中位数要高。

  针对糖尿病发病情况,山东省卫健委、省疾控中心、省慢病管理专委会等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三高共管”“六病同防”的医防融合试点工作,以县域为单位建立“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一体化服务体系,提高“三高”患者发现、治疗、管理规范化水平,建立区域冠心病、脑卒中、肾病综合征、眼底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等并发症预防、筛查、治疗、康复闭环管理路径,强化中西医协同,努力实现“三高”和“六病”患者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

  通过“三高共管”“六病同防”的医防融合试点,山东建立了糖尿病等疾病的早筛机制,村医筛查出村民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一旦发现,转到乡镇卫生院进行相关并发症的诊断,再以县医院为单位对并发症进行细分和评估指导,到三级甲等医院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形成闭环式的患者管理。(伊文)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坚守岗位 为了万家团圆

  • 新高铁助推文旅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