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医药-地黄》国际标准发布 有望提升地黄药材国际影响力
首页> 光明医药> 医药产业 > 正文

《中医药-地黄》国际标准发布 有望提升地黄药材国际影响力

来源:光明网2024-03-07 13:40

  近日,《中医药—地黄》国际标准(ISO 9109: 2024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hmannia glutinosa root)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这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及仲景宛西制药联合完成的《中医药-地黄》国际标准,也是地黄第一个国际标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地黄是包括六味地黄丸在内,各种地黄丸中的主药材。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秉承“药材好,药才好”的制药理念在河南南阳等三省六地,按照GAP要求,分别建立了地黄、山药、牡丹皮等六大药材基地。基地建设得到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其中怀山药、怀地黄基地被授予“河南省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山茱萸基地“中国优质地道中药材十佳规范化种植基地”。

《中医药-地黄》国际标准发布 有望提升地黄药材国际影响力

仲景宛西制药地黄基地

  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历版《中国药典》所收载,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作为传统的大宗药材,其在中药处方中使用频率处于前十位,其国际贸易量居中药材及饮片前十位。在ISO单味药材排序中位于第33位。其应用价值在亚洲,欧洲及北美市场也得到广泛关注,在医疗、保健、经济产业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地位。

《中医药-地黄》国际标准发布 有望提升地黄药材国际影响力

  为适应地黄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地黄药材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张彤教授领衔,沈云辉副教授、丁越研究员、杨轶舜高级实验师和科技人文研究院宋欣阳研究员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及河南中医药大学组成地黄等中药ISO国际标准联合研究团队。沈云辉副教授作为标准提案人,于2021年2月向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递交了《中医药—地黄》标准提案,经2021年4月举行的ISO/TC 249 WG1第19次会议答辩、讨论,于2021年11月通过投票正式立项,共有来自中国、加拿大、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日本、韩国和荷兰八个国家的提名专家与项目团队共同制定标准。合作团队针对地黄标准制定在相关国家的具体情况,经过数轮答辩与讨论修改,对标准进行研究修订,最终于2024年1月正式出版。

《中医药-地黄》国际标准发布 有望提升地黄药材国际影响力

  地黄为临床常用大宗药材,2014年到2018年五年间我国地黄药材累计出口约42359吨,累计出口金额约15550万美元。《中国药典》(2020年)共收录处方1607张,其中含地黄处方177张。地黄收载于《中国药典》《中国香港中药材标准》《欧盟药典》《日本药典》《韩国药典》《美国草药典》六部国家/地区药典中,地黄国际标准的制定将有力地促进地黄中药材的规范种植、采收、加工及贸易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推行优质药材全过程追溯,为含地黄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源头保障,提高地黄药材及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及竞争力,助推国际贸易。(朱闪闪)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

  • 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抵达拉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