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你不曾真的离去”——知名眼科医生杨帆离世,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首页> 光明医药> 要闻 > 正文

“你不曾真的离去”——知名眼科医生杨帆离世,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08-08 09:34

  没挂遗像,没设灵堂,没开追悼会,甚至于连骨灰都没有留下。7月5日,眼科专家、桂林爱尔眼科医院院长杨帆因病医治无效离世。

  桂林爱尔眼科医院医务部主任吕珍觉得,杨帆的离开,如同那句诗一般,“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你不曾真的离去”——知名眼科医生杨帆离世,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杨帆工作期间的照片

  但是,杨帆的生命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他现在是大体老师。不留骨灰,不留坟墓,捐献遗体全部用于医学研究,这是他最后的遗愿。”吕珍说。

  在人生的终点,他把生命化作光明和希望。

  生命短暂,但大爱却永恒。

  获柬埔寨点赞的“最美光明使者”

  吕珍记得,她第一次见到杨帆,还是在2018年,“当年,桂林爱尔决定开设疑难眼病特约专家门诊,需要有顶级专家坐镇。杨院长当时在南溪山医院眼科工作,我们求贤若渴,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到爱尔‘多点执业’,因为他太厉害了,不论是医术还是医德,都让人钦佩。”

  杨帆出生于1961年11月21日,1983年从原广西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前身)医疗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南溪山医院,成为一名眼科医生,之后又再到桂林爱尔眼科医院工作,自此直到离世,从医41年。

  与朋友们聊天时,杨帆曾如此讲述自己的初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许多命运多舛的人,或因先天疾病关闭了那扇窗,或因后天病变让窗蒙了尘。打开认识世界的那扇窗,抹去窗户尘灰,把光明还给眼睛,是眼科医生的神圣职责。我希望尽己所能,为患者摆脱黑暗和痛苦。”

  “41年间,他帮助多少患者摆脱了黑暗和痛苦,这是一个不计其数的数字”,吕珍说,她早就听闻杨帆的名气。1995年,时年34岁的杨帆走上南溪山医院眼科主任岗位,此后主持开展的多项眼科新技术填补了南溪山医院的空白,比如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白内障摘除联合功能性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等等。

  她还经常在公益医疗队中见到杨帆的名字。1997年,我国启动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杨帆带领的医疗队积极参与该项行动,深入广西各贫困地区开展白内障手术,帮助数千名患者重见光明,因此荣获“全国残疾人康复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的“一带一路”柬埔寨磅湛省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中,杨帆带领的医疗队在20余天内,为571名柬埔寨病人实施了白内障手术,被柬埔寨人民亲切称赞为“最美的光明使者”。

  援外期间,杨帆的父亲不幸离世。妻子罗媛回忆,她在电话中告诉杨帆这个噩耗时,这个坚强的男子汉泪流满面,“他很难过也很纠结。他很想送父亲最后一程,但是老人生前就交代过,走后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不通知亲朋好友赶来,特别是外地的亲人。他内心很清楚,父亲更愿意他留在当地,因为他是援外团队带头人,因为还有很多手术等待着他们去完成。”

  挂掉电话后,杨帆一直流泪。同事劝他休息两天,他强忍着悲痛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手术,我要与你们一起奋战,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中国医生的力量。”

  从医41年,杨帆多项荣誉加身,有多个头衔,广西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桂林市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桂林市政协常委等。2021年11月退休时,南溪山医院一位领导评价说:“杨帆已经把医院眼科水平带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在桂林市声名鹊起。”

  零代沟的“大咖”院长

  对于退休生活,杨帆早就拟定好了人生规划。“他说只要自己能动,只要条件允许,还是要继续工作,发挥余热。他是个非常热爱工作的人,在他心里眼科事业重于一切。所以退休后他很忙,出任桂林爱尔眼科医院院长。”妻子罗媛说。

  “绝对的权威,真正的‘大咖’”,桂林爱尔眼科医院青白科副主任潘冬梅回忆,开始时年轻医生们有点紧张,可很快发现,“杨院长完全没架子,很平易近人。而且非常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也会刷短视频,认为这是了解社会的一个渠道,跟我们这些年轻医生打交道一点代沟都没有。”

  不过,杨帆也很严格,“对我们的基本功抓得特别紧,一份小小的病例,杨院长就下了大功夫。”潘冬梅说,不少刚开始从事临床工作的住院医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病历书写相关训练,但杨帆认为,病例书写能展现出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所以手把手教导每一位年轻医生书写病例,“不仅关注病历的格式、内容和逻辑性,还注重病历中反映出的临床思维、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等方面的合理性和科学性。2023年8月,他还牵头组织了我们桂林爱尔的优秀病历评选比赛。”

  吕珍认为,病例书写只是杨帆用来提升医护人员医疗水平的一个切入口,“杨院长非常重视医院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尤其重视临床技术人员的医疗水平和能力。他常说,医疗质量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不断持续改进。因此他定期组织系统培训、技能考核,全面组织医疗质量评估,不断加强临床技术人员医疗水平和能力。他担任院长的时间不长,满打满算两年多,但得益于他的大力支持和殷切教导,医护人员特别是年轻医生普遍获得了一定成长。”

  2023年9月,吕珍参与了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的持续改进案例竞赛并发表了论文,“正因为有杨院长一直的支持和指导,我才能有这样的成长和进步。”

  2021年,桂林市启动民生工程——“爱眼光明行·眼健康复明计划”公益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筹措300万元资金,资助全市3000名符合手术条件的眼疾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和翼状胬肉手术。

  吕珍说,作为“公益达人”,杨帆带领医护人员积极推动项目实施。截至2023年底,在各单位共同努力下,项目累计资助帮扶符合条件的白内障、胬肉患者实施复明手术2450例。

  没有告别的告别

  潘冬梅最后一次见到杨帆,是在今年3月,“这一次杨院长还是‘偷跑’回医院,开一个很重要的会。”潘冬梅说,2023年10月21日,杨帆骑车时不慎摔倒,在南溪山医院检查发现,患有恶性肝内胆管瘤。他开始接受治疗,一些同事劝他休息,专心接受治疗。他说:“我还能继续工作。一天不坐诊,就感觉心里不舒服。”

  2023年12月,杨帆的病情持续恶化,不得不住院治疗,可他依然坚持在线上参加医院的例会,而且只要医院有重要会议,或者得知有患者专程来找他,他就会“偷跑”回医院。“我们非常渴望见到他,可是又怕见到他。原来那么健壮的一个人,被疾病折磨得越来越瘦,脸色越来越蜡黄。”

  桂林爱尔眼科医院人力资源部主任陈晓玢记得,2月19日,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刚走进医院就看见了杨帆,“他是特意来到医院的,给大家发新春红包,鼓励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竭尽全力帮助更多患者。”。

  陈晓玢说,这之后她和其他同事数次提出去医院探望,但是都遭遇了杨帆的婉拒。“他发过一条朋友圈,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这个人一辈子都爱面子,到死都要面子,所以谢绝一切问候和探视,将来如能再想起就是以前谈笑风生的样子最好。他希望当他转身离别时,能看到大家祝福的笑脸和送别。”

  看到这条朋友圈时,吕珍忍不住流泪。“他不让我们去探望他,可是听说其他同事生病住院,专门打电话叮嘱我们组织同事去看望。今年4月,他自己躺在病床上,得知同事的眼疾未愈,说‘等我好点了,就去帮他看眼病’。”

  但两个月后,杨帆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叮嘱罗媛:“我死后,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一直在从事医疗工作,希望死后也能继续为医学事业发展服务,我的器官如果能用就捐献给他人,遗体捐献全部用于医学研究。”

  7月5日19时30分,杨帆因病医治无效,在南溪山医院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63岁。

  按照他的遗愿,后事办得有些“潦草”。“不换寿衣,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不搞告别仪式,家里不挂遗像不供香火,捐献遗体用作医学研究,不留骨灰,不留坟墓,这就是杨帆的遗嘱。”罗媛说,通过广西红十字会、广西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捐献了杨帆的遗体和一对眼角膜。其中,遗体捐赠给桂林医学院做“大体老师”,用于学生们的学习研究;而眼角膜捐赠给南宁爱尔眼库,用于医生们的临床科研。“虽然杨帆没有留下骨灰,但他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想他了,可以翻翻照片。”(邵婉云)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坚守岗位 为了万家团圆

  • 新高铁助推文旅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