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我国导致视功能严重丧失的常见眼底血管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及眼内糖皮质激素缓释剂等药物的出现,使RVO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取得了提升。尽管如此,在我国不同地区和各级医院中,RVO的诊断与治疗策略大多基于各自的经验累积,且眼科医生对RVO早期干预的认识及其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亟需一套规范化的临床诊疗路径。
为此,2024年《中国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诊疗路径专家共识》(下文简称“《共识》”)发布。栏目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齐慧君教授针对《共识》发布的意义,RVO诊断、治疗与随访等焦点话题展开论述。
Part1: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目前的诊疗现状如何,怎么看待这次共识对眼科临床工作的意义?
齐慧君: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作为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较高的态势,并在我国位列第二大致盲性眼疾,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VO患者往往合并一些全身的心脑血管疾病,眼底会继发黄斑水肿缺血,甚至新生血管的形成。
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及眼内糖皮质激素缓释剂等药物的出现,使RVO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取得了显著提升。然而,在我国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尤其是在基层医院,RVO的诊断与治疗仍然主要依赖于个人经验积累,缺乏统一的指导原则,眼科医生对RVO早期干预的认识及其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RVO治疗成本高昂,治疗手段有限,疗效也有局限性,缺乏统一的指南和规范。为了提高RVO诊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专家共识的制定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可以规范RVO的诊断,包括缺血和非缺血分型的诊断,以及对相关并发症的及早识别和治疗,有望大幅提高我国RVO整体诊疗水平。
Part2: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自我管理策略?
齐慧君:RVO是一种慢病,需要患者有非常好的自我认知和管理。对于初诊患者,我们需要寻找病因和危险因素,要判断患者眼部病情的严重程度,要密切关注并发症。对临床诊断RVO的患者需详细询问诱因和发病过程等病史,并重点关注心血管方面的危险因素,同时通过眼部体征和眼外症状或体征寻找潜在的眼部及系统性危险因素或病因,并应与形似RVO的其他眼病相鉴别。推荐眼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共同合作,基于患者的病史和体征,有针对性地筛查潜在病因。
每一位RVO患者均需接受连续随访和全病程管理以实现病情的持续监测,以确保患者保留有效视力。经过初诊评估和处置的RVO患者应接受定期随访,直至首诊后至少2年。对首诊时非缺血型RVO患者,推荐的随访间隔为前3个月每月复诊1次,第4个月开始每2个月复诊1次直至1年,此后每3个月复诊1次直至第2年结束。由于RVO会不断进展,在随诊过程中需要通过眼科检查随时关注RVO的进展,随时判定并发症的发生,给予及时治疗。
Part3: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领域,最近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或进展,您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关注哪些方面?有哪些潜在的突破点?
齐慧君:针对RVO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抗新型VEGF药物以及长效激素、激光等手段的应用,尤其是随着抗VEGF药物的发展,更多地去采取间隔长、高剂量的规格,减少了患者的注药负担。这些治疗方法确实给患者带来了视力的改善和良好的病程管理,但目前RVO治疗仍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对患者病因的寻找和治疗的局限性。
与其他常见眼底病不同,RVO的诊疗应尤为注重对病因的探寻与及时的病因学导向治疗。共识将RVO病因寻找置于诊疗流程的核心位置。很多患者的病因查不到,我们需要更多寻找RVO病因的方法,需要一些向缺血进展的标志物。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将病因找出,及早干预,能够让患者获得更好的视力。
Part4: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并发症?
齐慧君:RVO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黄斑水肿、视网膜缺血和缺血导致的新生血管形成。如果患者发生了RVO,我们需要密切随诊,及时发现并及早治疗并发症。针对黄斑水肿,需要积极进行抗VEGF治疗,长效激素治疗;针对缺血,需要密切随访,必要时联合激光治疗;针对新生血管,需要及时激光治疗联合抗VEGF治疗。
对于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并发症,共识给出了答案。前三个月,每月随访。三个月后,每两个月随访。从第二年起,每三个月随访。在每次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视力变化、治疗反应,还有缺血的进展,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干预,这样就可以有效控制和管理患者的并发症。(陈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