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无药可治”到“长期生存”,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迈入“双抗”时代
首页> 光明医药> 要闻 > 正文

从“无药可治”到“长期生存”,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迈入“双抗”时代

来源:光明网2024-11-08 19:52

  11月6日,在第七届进博会现场,强生公司宣布旗下创新药物泰立珂(特立妥单抗注射液)在中国上市。作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在中国上市的BCMA×CD3双抗,这款创新药的上市意味着什么?将对骨髓瘤治疗带来哪些新变化?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马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刘澎教授接受了光明网记者采访。

  多发性骨髓瘤: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多发性骨髓瘤在我国是血液肿瘤领域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特别是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其预后通常较差。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9年间,该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了209%,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从“无药可治”到“长期生存”,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迈入“双抗”时代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

  马军教授表示,目前骨髓瘤已经成为全球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最热门的学科。40年前,中国几乎没有骨髓瘤专科医生,而现在骨髓瘤专科的医生超过2000人,这说明针对骨髓瘤的研究和进展非常快。

  与此同时,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手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过去,骨髓瘤无药可治、无医可寻。这类疾病患者生存率极低,高危病人可能在几个月内就没有了,低危的患者也只有三到四年的生存期,亟待更多治疗选择。”马军教授介绍。

  “近几年来,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抗血管生成抑制剂、ADC、单抗、双抗、CAR-T,还有很多小分子抑制剂的出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生存,无进展生存期能够达到五年左右,我们称其为‘临床功能性治愈’”,马军教授进一步表示,“虽然目前多发性骨髓瘤在临床上还没有办法完全治愈,但得益于创新药物,以及治疗手段的迭代升级,目前患者已经可以兼顾‘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目标”。

从“无药可治”到“长期生存”,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迈入“双抗”时代

复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刘澎教授

  对此,刘澎教授也指出,通过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生存期已经越来越长,且很多患者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完全可以回归正常生活。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正在逐步切换到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慢病管理”模式。

  然而,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不少患者面临复发难治的困境。作为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血液肿瘤,几乎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会面临复发或耐药的情况。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复发次数越多,后续治疗难度越高,复发后的缓解深度也随之降低,持续缓解时间不断缩短。

  目前,通过多种治疗方法组合,骨髓瘤患者已经可以获得平均8年的生存期,但是对于高复发、高危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手段仍然比较有限。专家表示,到现在为止,克服耐药、免疫逃逸、脱靶的情况仍是临床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既往至少接受过三线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从“单抗”到“双抗”:让更多患者实现功能性治愈

  缓解深度是评估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对此,刘澎教授解释,对于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来说,主要治疗目标是让患者实现深度且持久的血液学缓解,延长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理念上,马军教授也同样认为,不必追求多发性骨髓瘤的“完全治愈”,而要追求骨髓瘤患者像正常人一样不影响寿命地活着。他表示:“蛋白酶体抑制剂、单抗等创新药物的更迭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了治疗策略的升级,驱动了患者整体治疗模式的变革。然而,患者后续可能还是会进入到复发阶段,BCMA×CD3双抗的出现正可以让这部分耐药或者脱靶的患者再次获得缓解,在临床上为患者带来一个‘漂亮’的答卷。”

  作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在中国上市的BCMA×CD3双抗,泰立珂的出现让很多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据了解,泰立珂是一款全球首创、即用型、基于体重给药的皮下注射双特异性抗体,可将CD3+ T细胞重定向到表达BCMA的骨髓瘤细胞,以诱导杀伤肿瘤细胞。

  经临床验证,泰立珂在既往至少接受过三线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缓解率高,中国患者总缓解率(ORR)达76.9%。该创新药物的出现,让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尤其是高危的高期性患者,获得长期、稳定的生存,并有机会实现功能性治愈。

  “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没有创新肿瘤药物和方案的出现,就没有肿瘤治疗的今天和明天。”专家一致认为,这款BCMA×CD3双抗的出现将带给病人全新的治疗选择,该创新药物的上市将代表骨髓瘤治疗新纪元的到来。与此同时,他们也呼吁将这些疗效非常好的创新药尽快纳入医保,以提高药物可及性,让老百姓真正用上、获益。(战钊)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邵永高铁全线首座连续梁成功合龙

  • 长春新民大街开街迎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