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开辟临床心衰治疗新途径
首页> 光明医药> 要闻 > 正文

《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开辟临床心衰治疗新途径

来源:光明网2024-12-09 09:19

  12月7日,《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发布,旨在规范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特别是芪苈强心胶囊在心衰患者中的合理应用,以提高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开辟临床心衰治疗新途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在致辞中表示,《共识》的发布对于心衰治疗领域及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让全球更多患者受益。特别是作为《共识》主要循证依据的QUEST研究,已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表。该研究数据表明,芪苈强心与标准化治疗结合使用,能有效降低心衰患者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风险。多项临床研究也一致显示,芪苈强心对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葛均波院士提及参加2024世界传统医学大会的感受,中医药正逐渐吸引更多医生的注意,而芪苈强心作为中医药的代表之一,正获得国内外专家的更多关注。他希望通过《共识》的发布,能够将这一信息传达给更多从事心衰管理的临床医生,为心衰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项。

  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具有高发生率、高住院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心衰治疗理念不断更新,但我国慢性心衰人群高达1370万,即使接受指南指导下的最佳药物治疗(GDMT)其心衰5年的死亡率仍然高达50%以上,防治工作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为民表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芪苈强心胶囊作为脉络学说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自上市20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基础及临床研究,成为首个获得最高级别推荐(I,A)的改善射血分数降低心衰临床硬终点和中间终点的创新中药,其通过多环节、多靶点、多途径、多方位的作用机制,有效降低心力衰竭的临床硬终点和替代终点,为慢性心衰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

《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开辟临床心衰治疗新途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廖玉华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廖玉华教授对《共识》进行了详细解读,并介绍了共识的制定过程与科学依据。“《共识》的发布是对芪苈强心在心力衰竭治疗领域证据的总结与规范。”他介绍道,“《共识》遵循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推荐标准及证据质量评价标准,通过检索国内外多个数据库,在发表的4000多篇文献中筛选出高质量的研究,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对芪苈强心治疗慢性心衰进行系统评价,最终形成了针对不同类型心衰患者的推荐意见。”

  具体而言,《共识》指出,针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建议在标准药物治疗(GDMT)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及心血管死亡率;对于慢性心衰患者,芪苈强心可改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患者,建议加用芪苈强心或单独使用芪苈强心可以提高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改善左室舒张功能。此外,《共识》还强调了芪苈强心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明确其可以长期使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教授认为,中西结合的治疗方式不仅能够发挥西医在急性症状控制上的优势,还能借助中医在慢性病管理和体质调理上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开辟临床心衰治疗新途径

  据悉,该《共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担任指导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廖玉华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林谦教授作为执笔专家,携手七十余位国内心血管及心衰领域权威专家共同悉心研讨编撰而成。(记者 张梦凡 实习记者 田新宇)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邵永高铁全线首座连续梁成功合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