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引导肺结节活检术顺利完成
首页> 光明医药> 医药产业 > 正文

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引导肺结节活检术顺利完成

来源:光明网2024-12-31 21:04

  12月24日,呼吸介入领域迎来了一项新的突破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钟南山院士团队的李时悦、钟长镐主任带队,携手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李黎副院长、解承鑫主任团队,成功完成国际首例5G辅助下远程柔性支气管镜机器人引导肺结节活检术,实现了广州-新疆喀什、5000多公里外呼吸内镜的无缝对接。远程手术在呼吸疾病诊疗领域的应用,不仅是技术的突破和飞跃,更是紧密贴合“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要求,医疗模式的创新,为提升医疗资源可及性、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来新希望。

  此次手术患者是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55岁病人,因“间断咳嗽、咳痰、气短2年,再发5天”入院,术前CT显示“左下叶前内基底段囊实性病灶,边缘不规整,内部多发囊状影,约30*27mm”。(图1)

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引导肺结节活检术顺利完成

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引导肺结节活检术顺利完成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55岁病人术前CT(图1)

  考虑到患者病情复杂、诊断不清,需要经支气管镜获取病变组织以明确诊断,但该患者的病灶位于肺外周,常规支气管镜不能到达病灶。支气管镜机器人是目前诊断肺外周病灶的最先进技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钟南山院士领导的呼吸介入团队有丰富的各款支气管镜机器人操作的经验,牵头完成了国内第一个支气管镜机器人的注册临床研究,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有可以使用的支气管镜机器人,通过各方多次、详细周密的讨论后,并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后,确定了由李时悦、钟长镐主任团队在广州远程操作,通过5G辅助下的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完成手术操作。

  在本次手术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主控方”,在5G网络辅助下,通过操作手柄,控制远在5000多公里外的“协控方”——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柔性支气管镜机器人机械臂,实现病灶的导航、定位,最后由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师完成对病灶进行活检(图2)。这是国际上首次在人体上实施的支气管镜机器人的远程操作并完成相关临床需求。

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引导肺结节活检术顺利完成

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引导肺结节活检术顺利完成

(图2)

  本项目的实施是基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经呼吸道多模式诊疗机器人的临床验证与评价体系构建”支撑,前期李时悦教授、钟长镐主任团队联合朗合公司团队已完成体外模型、动物模型的远程网络多次测试及操作验证,最终优化及确定手术方案。

  手术开始前3天,分别在主控方、协控方多时段、多次测试网络传输速度及操控机械臂的稳定性,均符合手术要求。手术当天,术前主控方操控协控方柔性支气管镜机器人机械臂成功在体外模型完成配准,并抵达目标病灶所在位置,完成术前网络环境及系统操控测试。手术开始后,在柔性支气管镜机器人系统引导下,李时悦教授、钟长镐主任控制柔性支气管镜机器人机械臂平稳准确抵达病灶处,随后使用径向超声探头探及实性低回声区,确认抵达病灶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对病灶组织行活检取样。

  整个手术过程中,网络传输稳定,机械臂操控平稳流畅,主从方通过视频会议、通信系统全程、全方位、实时展示双方手术现场画面,进行实时沟通。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未出现气胸、出血等并发症,手术圆满完成。(图3)

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引导肺结节活检术顺利完成

(图3)

  柔性支气管镜机器人检查是外周肺病变的最新定位技术,其融合视觉、空间和形态等多方面信息,可智能协同操控机械臂持久平稳擎举,具有卓越的稳定性和操作可重复性,其高精度操作性能在复杂支气管环境中精准导航直达病灶,目前已广泛应用到外周肺病变的诊疗中。

  5G网络技术具有低延时、高速度的特点,可确保操作指令实时传输,让远程操控精准稳定,实现多方实时协作。目前,在普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多学科手术中广泛应用,在呼吸介入领域上实现远程介入手术是国际首次。远程通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跨越地理距离障碍,拓展了远程诊疗应用边界,使优质医疗资源惠及边远地区,降低医疗相对落后地区患者就医成本与风险,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时悦教授、钟长镐主任团队始终秉持 “源于临床,服务临床”的理念,深度融合产业、学术、医学与研究力量,整合肺部介入与创新医疗科技领域的顶尖资源,高度重视医工协同创新,依托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这一强大平台,团队勇挑重担,着力攻克国家 “卡脖子” 高端医疗科技难题。在 5G 远程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探索中,团队通过前期精心准备,协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峰主任团队、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徐栗主任团队完成体外模型远程操作,后续远程操作将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李黎教授团队、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邬超教授团队、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敬禹教授团队协作,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地域限制,下沉到基层。这一突破不仅提升了诊断的精准性与高效性,更为患者带来了更便捷、更经济的就医体验,有效解决了临床中偏远地区患者就医难、诊断难的痛点问题,探索智能远程医疗新模式。(李智)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

  • 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抵达拉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