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上海市东方医院与士泽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iPSC衍生细胞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研究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我国首个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国家级备案临床研究,标志着我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迈入国际前沿。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我国患者人数已超过500万。患者常出现肢体震颤、动作迟缓等运动症状,以及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和手术,但药物疗效通常在3至5年后减退,并伴随严重副作用;而手术治疗费用高昂、创伤较大,且适用范围有限。”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吴景文表示,开发能够逆转疾病进程的新疗法是当务之急。
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临床级干细胞资源库负责人刘中民介绍,研究团队利用iPSC技术,将患者体细胞重编程为干细胞,再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这种细胞可替代患者脑内退化的多巴胺神经元,从根源上修复神经功能。
“iPSC技术通过基因重编程将普通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并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为帕金森病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刘中民表示,该疗法属于国际前沿的神经细胞再生及替代性治疗领域。
研究团队开发了自体iPSC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注射液,首例受试者为一名病程多年的帕金森病患者,术前已几乎丧失运动能力。团队通过脑立体定向技术,将细胞精准移植到患者脑内壳核区域。移植细胞成功定植并分泌多巴胺,补充了患者脑内多巴胺能细胞的缺失功能。 术后12个月的有效性分析显示,患者运动功能显著改善,已能独立完成步行、跑步、使用筷子、写字等动作。由于采用自体细胞移植,治疗期间无需使用免疫抑制剂,极大降低了排斥风险。
刘中民介绍,此前全球仅有一例国外患者接受过实验室级别的自体iPSC治疗帕金森病,相关成果发表于202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我们希望,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可助力评估该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有效性、成药性,为未来更多患者提供临床治疗选择。”(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