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记者 李晨琰
今天是世界肥胖日。肥胖正影响着全球超10亿人口。在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达50.7%,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70.5%。
肥胖的成因有哪些?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与西方人有何不同?靠“减肥神药”是否真能“躺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管理体重?沪上医学专家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回应大众关切。
“肥胖的本质是体内脂肪的积累增加。如果摄入热量大于消耗热量,脂肪就会在体内逐渐积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教授李小英介绍,肥胖的成因不仅与遗传相关,还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能量消耗减少、生活节奏紊乱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要注意的是,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与西方人存在差异。李小英表示,按照BMI(身体质量指数)来看,当国人BMI≥28则可视为肥胖,而西方人的衡量标准则是BMI≥30,“这种差异是根据肥胖导致的危害和相关合并症来判断的。”
如果用腰围来判断,当中国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即可判断为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目前,医学界已将肥胖定义为一种进展性、易复发、可治疗的慢性疾病,已知肥胖与200余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而腹型肥胖是一种危害更大的肥胖类型,腰围过大往往反映了内脏脂肪过多,更易引发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如何有效减肥?在李小英看来,日常活动是能量消耗的重要部分,大约可消耗总能量的30%。进食本身也会消耗一部分能量,约占10%。而能量消耗的最大部分来自基础代谢,约占60%。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体重主要由基础代谢决定。
那么,运动能否增加能量消耗?李小英表示,答案是肯定的,但运动可消耗的能量非常有限。即使进行剧烈运动,也只能在日常消耗的基础上增加10%到20%。简言之,单纯靠运动减重是非常困难的。
减肥并非简单的“少吃多动”。近年来一些创新药物的出现,尤其是创新双靶点GIP/GLP-1类药物(如司美格鲁肽)为肥胖治疗带来了显著改变。“这类药物可以使肥胖患者的体重下降15%到20%,甚至更多。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肥胖治疗的现状,使药物成为体重管理的有效工具。”李小英提醒,有了减重药物并不意味着可以“躺瘦”,生活方式的管理依然是重要基础,否则减重效果有限。
医生提醒,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BMI、体脂率和腰围等数据判断自己是否肥胖。对于长期体重管理,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关键。在饮食方面,不推荐极端低碳水化合物或生酮饮食。如果做到每天进食七分饱,对体重管理会有很好的长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