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19日,“全程管理 全息发力——共创肿瘤患者管理新生态”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活动在北京举办。本次活动通过线下与线上直播联动形式,汇聚政府、医疗机构、企业、公益组织及患者群体代表,共同探讨肿瘤防治新路径。活动由维爱同行患者关爱项目主办、光明网支持。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演变,肿瘤防治正面临发病率攀升与患者需求多元化的双重挑战。传统诊疗模式聚焦于疾病治疗,而现代肿瘤管理更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周期服务,覆盖筛查预防、规范治疗、康复支持、心理干预等各环节。
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原一级巡视员贺青华
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原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我国癌症防治正经历从疾病治疗向全民健康管理转型、多领域协同作战体系重构及精准医学技术革命三大跨越。他介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当前已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防治网络,通过中央财政专项筛查资金、医保谈判推动抗癌药降价、肿瘤生物样本库建设等举措系统推进防治工作。
针对肿瘤的全程管理,贺青华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化控烟与防癌联动,力争2030年将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至20%;二是建立“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安宁”五位一体全程管理体系,融合AI随访与社区康复服务;三是强化基因检测、AI等科技支撑,绘制中国人癌症基因组图谱。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何志嵩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何志嵩表示,公众教育与健康意识提升是肿瘤防控的关键环节。“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出的癌症五年生存率提升15%的目标,需全民参与实现。他呼吁,社会要避免对肿瘤的过度渲染,倡导将其纳入慢性病管理体系,“以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的心态对待肿瘤”,通过科学认知与规范管理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每个人都是健康中国的践行者,应从身边亲友的关爱出发,共同构建肿瘤防治的支持网络。
荣昌生物首席执行官房健民博士
荣昌生物首席执行官房健民博士表示,肿瘤防治需以科技创新构建全程管理新生态。荣昌生物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通过自主研发中国首个原创ADC药物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并持续布局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
房健民提出三大发展路径:深化“产学研医”融合创新体系,开放研发平台推动跨领域合作;探索AI辅助药物设计、大数据研发应用;参与国际行业标准制定,助力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他呼吁各界以患者需求为导向,通过系统化创新开创肿瘤防治新局面,加速创新药物临床转化,惠及更多患者。
肿瘤全程管理高峰论坛:多学科共绘肿瘤防治新蓝图
活动期间,围绕“构建肿瘤患者全程管理体系的挑战与机遇”“多方协同共建肿瘤患者管理新生态”等话题,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展开了深入讨论。
在探讨构建肿瘤患者全程管理体系的挑战与机遇时,贺青华认为,烟草控制是肿瘤防治的“牛鼻子”,吸烟可产生250多种有害物质,69种致癌物质,是十多种肿瘤的主要诱因,能导致二十多种疾病死亡的增加。目前,我国已有医院将吸烟史纳入肿瘤诊疗问诊流程。针对基层控烟难点,他提出“政策+技术+文化”三位一体解决方案:开发电子病历戒烟提示系统、建立多学科戒烟团队、推动医保覆盖戒烟药物,并计划通过医疗大数据分析戒烟对肿瘤预后的影响。
何志嵩教授从临床角度指出,肿瘤全程管理应注重早期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筛查和早期诊断。他强调,目前公众对健康体检存在认知误区,体检不应单纯依据价格选择套餐,而应根据个人状态、年龄、病史等进行个性化检查。同时,患者康复后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医生应加强与心理专家的协作,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分会青年委员、心理咨询师唐婧将肿瘤心理危机分为“诊断期-治疗期-康复期-生命末期”四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不同的心理挑战。其中,诊断期患者压力最大,容易产生死亡焦虑。她建议将心理咨询师纳入医疗体系,加强跨学科融合,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心理支持。同时,社会应加大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心理咨询的接受度。
荣昌生物副总裁李建彬介绍了荣昌生物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在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落实情况,并表示荣昌生物只做 first class 或 best class 的产品,在产品研发阶段,基于临床需求开展工作;在产品开发时,与临床医生合作寻找最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在产品商业化后,积极推动产品进入医保谈判,降低患者治疗负担。他认为,一个好药应具备疗效好、安全性高、患者买得起、买得到等特质。
在讨论多方协同共建肿瘤患者管理新生态时,李建彬副总裁表示,荣昌生物拥有抗体平台、ADC平台、融合蛋白平台等先进技术,愿意与高校、科研机构、临床机构合作,将新的科学发现进行临床转化,服务患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郭剑明教授介绍了免疫治疗、ADC药物等创新疗法为肿瘤全生命周期带来的变革。他表示,这些创新疗法使肿瘤治疗从晚期不可手术的病人推向手术前的新辅助治疗,部分患者肿瘤消失,避免了手术,提高了治愈率;同时,创新疗法更加精准,副作用减少,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测手段提前预判药物疗效,实现精准选择。
中国科普作协医学科普专委会副主委战钊认为,媒体在肿瘤防治中最大的意义在于助力“未病先防”,要加强科普内容的科学性把关,及时澄清认知误区和网络谣言,打击伪科普。同时,肿瘤科普要传递“可防可治”的积极信息,深化医学与人文深度融合,向全社会发出肿瘤防治科普的“好声音”。济仁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高阳介绍了慈善组织在推动多方协作中的角色和作用。他表示,慈善组织应扮演发起方、倡导者和平台方的角色,通过收集数据、评估项目公益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倡导社会关注,整合资源,制定规则,监督管理等方式,推动多方协同,为肿瘤患者提供切实帮助。
医患对话直击热点:传递抗癌信心与希望
在“对话医患同心”环节,医疗专家和患者代表共同讨论了肿瘤防治中的热点问题。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科主任王海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主任尧凯、中日友好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符涛等专家,结合各自领域分享了常见肿瘤的致病原因、早期症状、治疗手段等知识。
王海涛以乳腺癌为例,介绍了乳腺癌的发病因素,包括基因、环境、激素、生活方式、遗传等多维度因素的相互作用。他指出,长期口服避孕药、更年期激素替代、月经和生育史、遗传突变等都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尧凯介绍了膀胱癌的高危因素,如吸烟、工业致癌物质、寄生虫病、结石和炎症感染、放疗、某些药物以及遗传因素等。他提到,针对膀胱癌治疗,早期以电切治疗和膀胱内灌注为主,近年来免疫治疗、抗体偶联药物治疗等新型疗法取得突破,不仅提升了疗效,还减少了化疗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
符涛分析了胃肠道肿瘤的发病因素,包括家族遗传性和散发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因素、肥胖等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他特别提醒,应避免过量食用过烫食物、隔夜菜,减少高盐饮食和高动物油脂的摄入。
四川省武术协会名誉主席肖家泽先生作为膀胱癌康复患者,分享了自己的治疗经历和心路历程。在治疗过程中,他接受了电切手术,并使用了荣昌生物的抗体偶联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他鼓励肿瘤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信心。
专家们还针对不同肿瘤的早期预防和治疗进行了详细讲解。王海涛提醒,乳腺癌早期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无痛性包块、乳腺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女性应重视乳腺自查。尧凯强调,膀胱癌最常见的症状是血尿,无论是肉眼血尿还是镜下血尿,都应及时查明原因,不能轻易放过。符涛表示,早期肿瘤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对于胃肠道肿瘤,应重视早癌筛查,特别是40 - 75岁人群以及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等筛查手段。
对于不同阶段肿瘤的治疗手段,尧凯介绍,膀胱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抗体偶联药物治疗等,早期以电切治疗和膀胱内灌注为主,中晚期根据病情采用联合治疗方案。符涛表示,早期胃癌可以通过内镜下局部切除进行治疗,最大限度保留器官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中期和晚期胃癌的治疗则更为复杂,预后相对较差,但随着靶向药物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
未来,肿瘤患者全程管理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企业、科研机构、慈善组织、新闻媒体等多方协同合作,共同推进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为肿瘤患者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让更多患者在抗癌道路上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支持。(记者 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