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肿瘤防治领域,从药物研发到临床治疗,从心理干预到社会支持,一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布局正在展开。在4月19日举办的“全程管理全息发力——共创肿瘤患者管理新生态”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活动中,多位专家围绕“多方协同,共建肿瘤患者管理新生态”展开深度探讨,揭示了技术创新、临床实践与社会协作如何共同构建肿瘤防治的新格局。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
肿瘤防治的突破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或手术室的“单打独斗”,而是走向跨领域、全链条的协同创新。从抗体药物研发到新辅助治疗模式的革新,从精准用药到随访数据的积累,多方协作不仅加速了科学发现向临床价值的转化,更重构了肿瘤防治的底层逻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郭剑明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郭剑明教授介绍了免疫治疗、ADC药物等创新疗法为肿瘤全生命周期带来的变革。他表示,这些创新疗法使肿瘤治疗从晚期不可手术的病人推向手术前的新辅助治疗,部分患者肿瘤消失,避免了手术,提高了治愈率;同时,创新疗法更加精准,副作用减少,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测手段提前预判药物疗效,实现精准选择。
荣昌生物副总裁李建彬
荣昌生物副总裁李建彬介绍了荣昌生物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在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落实情况,并表示荣昌生物只做 first class 或 best class 的产品,在产品研发阶段,基于临床需求开展工作;在产品开发时,与临床医生合作寻找最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在产品商业化后,积极推动产品进入医保谈判,降低患者治疗负担。他认为,一个好药应具备疗效好、安全性高、患者买得起、买得到等特质。
在讨论多方协同共建肿瘤患者管理新生态时,李建彬表示,荣昌生物拥有抗体平台、ADC平台、融合蛋白平台等先进技术,愿意与高校、科研机构、临床机构合作,将新的科学发现进行临床转化,服务患者。
构筑肿瘤防治科普“软基建”
科普是肿瘤防治的“隐形战场”,既要破除“谈癌色变”的认知误区,又要传递“科学防治”的希望之光。媒体与慈善组织在此过程中承担着“破壁者”与“连接者”的双重使命,通过科学叙事与资源整合,为患者构建起从预防到康复的“认知护城河”。
中国科普作协医学科普专委会副主委战钊
在肿瘤防治的链条中,科普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社会共识的凝聚。中国科普作协医学科普专委会副主委战钊认为,媒体在肿瘤防治中最大的意义在于助力“未病先防”,要推动医学与人文深度融合,传递肿瘤“可防可治”的积极信心。同时,树立肿瘤防治大科普理念,倡导多学科协同、中西医互补,动员更多懂医疗、会传播的人加入其中,一起发出肿瘤防治科普的“好声音”。
济仁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高阳
济仁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高阳介绍了慈善组织在推动多方协作中的角色和作用。他表示,慈善组织应扮演发起方、倡导者和平台方的角色,通过收集数据、评估项目公益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倡导社会关注,整合资源,制定规则,监督管理等方式,推动多方协同,为肿瘤患者提供切实帮助。
肿瘤防治已从单一技术竞争迈向多方协作的新阶段。从药物创新到临床实践,从科普倡导到资源整合,每一步都在印证:唯有打破学科壁垒、连接社会资源,才能构建覆盖“预防-筛查-治疗-康复”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正如郭剑明所言,“一切为了患者”不仅是医学的初心,更是科技与人文共同书写的未来。(焦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