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肿瘤防治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专家建言树立大科普理念
首页> 光明医药> 要闻 > 正文

肿瘤防治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专家建言树立大科普理念

来源:光明网2025-04-24 09:22

  在肿瘤防治领域,从药物研发到临床治疗,从心理干预到社会支持,一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布局正在展开。在4月19日举办的“全程管理全息发力——共创肿瘤患者管理新生态”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活动中,多位专家围绕“多方协同,共建肿瘤患者管理新生态”展开深度探讨,揭示了技术创新、临床实践与社会协作如何共同构建肿瘤防治的新格局。

肿瘤防治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专家建言树立大科普理念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

  肿瘤防治的突破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或手术室的“单打独斗”,而是走向跨领域、全链条的协同创新。从抗体药物研发到新辅助治疗模式的革新,从精准用药到随访数据的积累,多方协作不仅加速了科学发现向临床价值的转化,更重构了肿瘤防治的底层逻辑。

肿瘤防治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专家建言树立大科普理念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郭剑明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郭剑明教授介绍了免疫治疗、ADC药物等创新疗法为肿瘤全生命周期带来的变革。他表示,这些创新疗法使肿瘤治疗从晚期不可手术的病人推向手术前的新辅助治疗,部分患者肿瘤消失,避免了手术,提高了治愈率;同时,创新疗法更加精准,副作用减少,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测手段提前预判药物疗效,实现精准选择。

肿瘤防治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专家建言树立大科普理念

荣昌生物副总裁李建彬

  荣昌生物副总裁李建彬介绍了荣昌生物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在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落实情况,并表示荣昌生物只做 first class 或 best class 的产品,在产品研发阶段,基于临床需求开展工作;在产品开发时,与临床医生合作寻找最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在产品商业化后,积极推动产品进入医保谈判,降低患者治疗负担。他认为,一个好药应具备疗效好、安全性高、患者买得起、买得到等特质。

  在讨论多方协同共建肿瘤患者管理新生态时,李建彬表示,荣昌生物拥有抗体平台、ADC平台、融合蛋白平台等先进技术,愿意与高校、科研机构、临床机构合作,将新的科学发现进行临床转化,服务患者。

  构筑肿瘤防治科普“软基建”

  科普是肿瘤防治的“隐形战场”,既要破除“谈癌色变”的认知误区,又要传递“科学防治”的希望之光。媒体与慈善组织在此过程中承担着“破壁者”与“连接者”的双重使命,通过科学叙事与资源整合,为患者构建起从预防到康复的“认知护城河”。

肿瘤防治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专家建言树立大科普理念

中国科普作协医学科普专委会副主委战钊

  在肿瘤防治的链条中,科普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社会共识的凝聚。中国科普作协医学科普专委会副主委战钊认为,媒体在肿瘤防治中最大的意义在于助力“未病先防”,要推动医学与人文深度融合,传递肿瘤“可防可治”的积极信心。同时,树立肿瘤防治大科普理念,倡导多学科协同、中西医互补,动员更多懂医疗、会传播的人加入其中,一起发出肿瘤防治科普的“好声音”。

肿瘤防治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专家建言树立大科普理念

济仁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高阳

  济仁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高阳介绍了慈善组织在推动多方协作中的角色和作用。他表示,慈善组织应扮演发起方、倡导者和平台方的角色,通过收集数据、评估项目公益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倡导社会关注,整合资源,制定规则,监督管理等方式,推动多方协同,为肿瘤患者提供切实帮助。

  肿瘤防治已从单一技术竞争迈向多方协作的新阶段。从药物创新到临床实践,从科普倡导到资源整合,每一步都在印证:唯有打破学科壁垒、连接社会资源,才能构建覆盖“预防-筛查-治疗-康复”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正如郭剑明所言,“一切为了患者”不仅是医学的初心,更是科技与人文共同书写的未来。(焦子原)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 无人驾驶插秧机助力春耕生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民间投资实现增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04-22 09:14
胡大刚介绍,苹果果实硬度是影响果实耐贮性、运输性、货架期和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品质性状。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苹果采后保鲜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园艺作物的品质改良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2025-04-21 10: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