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4月19日举办的“全程管理 全息发力——共创肿瘤患者管理新生态”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活动中,多位专家围绕“构建肿瘤患者全程管理体系的挑战与机遇”展开深度探讨。政府、医疗、心理、企业等领域的代表齐聚,从政策落地、临床实践、心理干预、药物研发等维度展开思想碰撞,为破解肿瘤防治难题、完善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提供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
预防先行:政策协同与基层突围
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原一级巡视员贺青华
“肿瘤防治的根基在基层,但资源匮乏与意识缺位正成为拦路虎。”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原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公众对疾病预防的漠视与“预防为主”方针落实不力,导致基层早诊早治工作举步维艰。作为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成员,贺青华会长介绍道,烟草控制是肿瘤防治的“牛鼻子”,吸烟可产生250多种有害物质,69种致癌物质,是十多种肿瘤的主要诱因,能导致二十多种疾病死亡的增加。目前,我国已有医院将吸烟史纳入肿瘤诊疗问诊流程。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何志嵩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何志嵩教授对此深表认同,他补充道:“很多癌症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如胃癌、肠癌,等到出现腹胀、腹痛等表现时往往已非早期。因此,将健康管理关口前移,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尤为重要。”他特别提到,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度食用腌制食品、高盐高脂饮食,都是肿瘤发生的潜在诱因。
然而,控烟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堵点。患者普遍存在“患癌后戒烟无用”的认知误区,医护人员缺乏戒烟干预技能,社会层面也面临家庭吸烟传统、戒烟药物费用高昂等阻力。贺青华会长针对性地提出跨界协同方案:构建肿瘤戒烟一体化诊疗路径,开发智能提示系统;组建多学科团队,打造三甲医院示范标杆;同时推动医保覆盖戒烟药物,构建全社会参与的控烟网络。
临床革新与认知重塑:扭转肿瘤防治“被动局面”
“癌症并非不治之症,早期发现治愈率远超想象。”何志嵩教授以临床一线经验打破公众认知误区,他强调,西方发达国家癌症死亡率下降的核心在于完善的早筛体系。
当前体检环节存在严重乱象。“很多人盲目选择体检套餐,既浪费钱又无法精准筛查。体检应根据年龄、家族病史等个性化定制,比如有家族胃肠癌病史的人群,应重点进行胃肠镜检查。”他呼吁,将肿瘤全程管理的重心向早期筛查和健康干预倾斜,推动体检的精准化、个性化。
对于晚期患者的治疗,何志嵩教授表示,近年来创新疗法不断涌现,如免疫治疗、ADC药物等,使肿瘤治疗从“晚期不可治”迈向“新辅助治疗降期”的新阶段。部分患者通过新辅助治疗,肿瘤明显缩小甚至消失,提高了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与人文关怀:填补肿瘤患者 “心灵空白”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分会青年委员、心理咨询师唐婧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分会青年委员、心理咨询师唐婧从另一维度切入,肿瘤不仅是生理疾病,更是一场心理灾难。诊断期的“死亡焦虑”往往让患者陷入崩溃。她分享了一个胰腺癌晚期患者的案例,该患者确诊后三天内腰围骤变,巨大的心理压力加速了病情恶化。
在治疗期,患者虽逐渐接受现实,但康复期和生命末期仍面临严峻挑战。乳腺癌患者常因乳房切除产生性别认同危机,儿童颅咽管瘤患者因生长发育受阻陷入自卑。生命末期患者渴望倾诉人生感悟、完成情感托付,却常因家人难以承受而陷入孤独。
“当前医疗体系中心理干预严重缺位,心理医生超负荷运转,专业心理咨询师稀缺。”唐婧呼吁,建立“医疗+心理”双轨协作机制,将心理咨询师纳入医疗团队。通过系统心理干预,帮助患者重建控制感,坦然面对疾病与生死。
药企担当与创新驱动:打造可及性治疗“生命线”
荣昌生物副总裁李建彬
“好药不仅要疗效卓越,更要让患者用得上、用得起。”荣昌生物副总裁李建彬道出药企使命。他介绍,企业从研发端紧扣临床需求,与医生共同定位治疗痛点,开发“first-class”创新产品;产品获批后,第一时间推动医保谈判,通过降价 70% 纳入医保目录,大幅减轻患者负担。
他透露,中国创新药研发已占全球 1/3 份额,技术突破日新月异。“只要坚持规范治疗,患者就有希望迎来新疗法。”李建彬鼓励患者保持信心,同时呼吁产业协同,推动更多高效低毒药物问世。(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