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神经外科领域,颅内动脉瘤一直是高悬在患者头顶的“不定时炸弹”,其高发病率与致残致死率,让攻克这一疾病成为医学界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动脉瘤诊疗带来了新曙光。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期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接受采访,解析AI辅助动脉瘤介入手术被写入临床指南背后的医学变革与未来趋势。
“颅内动脉瘤的诊疗长期依赖医生经验,缺乏标准化流程,这严重制约了治疗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张鸿祺主任开门见山地指出当前困境。
对于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专家,多年的临床积累让他们对各类动脉瘤应对自如,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幸运地获得顶尖专家的诊疗。“年轻医生或基层医生在面对复杂病例时,往往束手无策。过去,他们只能向同行求助,如今,AI成为了更高效的帮手。”张鸿祺主任说道,AI凭借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够快速吸收全球范围内的海量医学知识,整合多学科信息与专家经验,形成智能化知识库。在处理破裂动脉瘤这类分秒必争的危急情况时,AI能迅速提供科学的治疗方案建议,助力医生做出精准决策。
在AI技术标准化对神经介入学科的意义上,张鸿祺主任以实际成果为例展开说明。北京宣武医院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和强联智创研发的动脉瘤稳定性自动化评估工具,以及手术中导管自动塑形设备,都是AI应用的成功典范。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治疗的精准性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们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I有望将众多专家的经验集成到机械臂或手术机器人中,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治疗操作。同时,AI还能通过模拟手术场景,辅助医学教育培训,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掌握复杂技术,降低手术风险。
面对AI是否会弱化年轻医生临床经验的担忧,张鸿祺主任以医学发展史为鉴进行回应。“从显微镜技术到3D血管造影,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曾引发行业震动,但最终都推动了医学的巨大进步。”他回忆道,在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动脉瘤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50%以上,手术难度极大。而显微镜的出现,让术者能够更清晰地观察手术部位,助手也能快速学习手术技巧,专家数量显著增加,学习曲线大幅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至5%。
如今的AI技术,同样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强大助力。“AI能自动规划手术路径,甚至未来可能实现机器操刀,而人类医生则专注于处理复杂情况、承担责任和进行个性化决策,二者将形成完美互补。” 在AI与通用大模型结合的探索上,张鸿祺主任的团队已迈出坚实步伐。
他介绍,将大模型应用于医学领域,需先让其学习医学独特的逻辑体系,再吸收文献、案例等知识,尤其是医生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临床经验。团队曾将大量动脉瘤治疗案例输入大模型进行训练,经过实际案例优化后的大模型,在病例分析中的表现明显提升。“随着大模型的开源和更多专业人员的参与,医学大模型将成为基层医生的得力助手,为分级诊疗提供强大支持。”
在国际竞争与技术出海方面,张鸿祺主任充满信心。“中国在部分AI医疗技术上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如强联智创的导管塑形和评估软件,在国际上独具优势。”(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