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肥胖拉响健康警报 “一药双效”助力破解血压血脂同治困局
首页> 光明医药> 医药产业 > 正文

肥胖拉响健康警报 “一药双效”助力破解血压血脂同治困局

来源:光明网2025-05-14 09:47

  当“国家喊你减肥”登上热搜,“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持续推进,肥胖问题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超重带来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因肥胖导致的相关疾病死亡,其中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发病机制,还会进一步导致血压升高和脂代谢紊乱。中国超重和肥胖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0.7%和36.9%(正常体重人群患病率为11.2%);血脂紊乱的患病率分别为42.4%和31.3%(正常体重人群患病率为16.9%)。也就是说,我国肥胖人群中,高血压、高血脂的患病率均达到了三成以上。

  更值得警惕的是,高血压、高血脂常常相伴而来。这对“健康杀手”一旦联手,心血管疾病风险将呈指数级增长。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多种疾病同时治疗也给许多人带来了困扰:多种药物能否同时服用?各自的用药量是多少?更多人则陷入了漏服、错服的窘境。

  好在,医学的进步从未停歇。血压血脂同治“一粒双控”或可破解其中窘境。据介绍,由海正药业生产的多达一(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凭借“疗效好+便利+性价比高”的三重优势,重新定义慢性病治疗体验,让对抗高血压、高血脂不再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是《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等文件中推荐的多效固定复方制剂。

  其中,氨氯地平负责扩张血管、平稳降压。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增武在《门冬氨酸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专家建议》中指出,氨氯地平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阻止钙内流,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小动脉和冠状动脉,具有降低血压、缓解冠状动脉痉挛的作用。

  阿托伐他汀则专注降低“坏胆固醇”(LDL-C),从根源阻断动脉粥样硬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杨青松认为,阿托伐他汀钙具有提高胰岛素B细胞活性及高血压患者体内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增强TG清除效果,降低血液中TG含量,进而改善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

  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的联合,能够发挥强大的协同作用,实现“1+1>2”的效果。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王继光教授表示,作为该领域优效的单片复方制剂,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可以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提升高血压患者血压与血脂联合管理的水平。例如,在一项涉及3000名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使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的患者,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了约30%,死亡风险降低了约20%。

  据介绍,多达一正是将这对“黄金CP”压缩到一粒小小的药片中。“降压+降脂”的联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风险,实现血压、血脂双达标率,实现“一粒双控”。

  此外,因传统多药联合治疗的复杂性,漏服、错服、自行停药影响治疗效果的例子正在轮番上演。而多达一以每日一片的“便捷”方案,重构用药体验。患者晨起或睡前服用一次即可完成双重治疗,让血压血脂管理更规律、更可靠,尤其适合记忆力减退的老年患者及工作繁忙的中青年群体。

  血压血脂同治,不该是“选择题”,而应是“最优解”。当我国4亿多肥胖人群的健康问题持续敲响警钟,多效固定复方制剂的出现,不仅是药物治疗的升级,更是对人们健康痛点的温柔回应。(伊文)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

  • 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抵达拉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