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偏头痛”到底是不是病? 神经内科专家深度解读
首页> 光明医药> 要闻 > 正文

“偏头痛”到底是不是病? 神经内科专家深度解读

来源:光明网2025-06-23 10:37

  光明网讯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头痛已成为许多人习以为常的“小毛病”,但当我们聚焦于“偏头痛”时,它远非简单的疼痛,而是一种可能导致生活“失能”的神经系统疾病。近日,《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患者版)》的发布,提示着医学界从“止痛为主”到“立体化管理”的观念转变。光明网特邀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主任董钊教授,就偏头痛的预防、治疗与管理展开深度科普。

“偏头痛”到底是不是病? 神经内科专家深度解读

AI绘制偏头痛患者

  什么是“偏头痛”,偏头痛怎么个“疼”法?

  董钊:首先要明确的是,偏头痛是一种疾病,并不是一种症状。偏头痛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对于整个人群来讲,在神经系统疾病里排名第二,仅次于脑卒中。从发作形式来看,偏头痛不等于偏侧头痛,其发作可以是偏侧,也可以是双侧,甚至全头痛。相应的,偏侧头痛也不完全等同于偏头痛,往往还不能排除其他类型头痛的可能。除了头痛症状,部分患者偏头痛发作时会报告有一些特定伴随症状,常见如恶心、呕吐、怕声音、怕光、畏嗅等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此类头痛呈中到重度发作,多数影响生活和学习,即“失能”,在头痛发作时无法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极度影响日常生活。

  什么样的人易发生偏头痛,偏头痛的发病与什么有关?

  董钊:偏头痛的患病人群以中青年偏多,即三四十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干活的年龄,这也是偏头痛很容易出现的阶段,而50岁开始偏头痛的发病率便从峰值开始下降,这是其发病的年龄特点。因此在50岁以下的人群中,偏头痛也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发病率居首位的疾病。偏头痛的发病和多种因素有关,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等。从遗传角度来看,偏头痛是多基因介导的发病,并非单独某个基因。而广义的环境,包含人体内环境、外环境,以及人所处的外部环境,例如肠道菌群紊乱、生活压力、睡眠等等,和偏头痛的发病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从发病机制上来讲,目前医学界认为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疾病,有其自身的发病机制,可能源于周期或者波动性的脑功能障碍。偏头痛的发生可能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激活有关,而先兆症状可能是源于皮层扩布抑制,累及脑内的血管和神经,从而出现偏头痛或先兆症状。

  出现什么样的头痛症状,就应该去就诊?

  董钊:头痛的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主要分为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原发性头痛的常见类型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而继发性头痛的类型相对更多,可导致头痛的病因包括高血压、脑出血、高颅压、低颅压、青光眼……这些疾病常常以头痛为主诉或者首发症状,出现类似情况时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排除继发可能,尽早给予治疗。

  对于偏头痛来说,反复发作是其比较重要的特点,发作频率也是患者判断是否需要就诊的因素之一。如果发作频率较低,例如每月只头痛一到两次,服用布洛芬即可缓解,这种情况下可能予以暂时观察,必要时及时就医。但是对于发作比较频繁的偏头痛患者,例如有每月有超过一半天数都有头痛发作,则需要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由医生制定规范的预防性治疗方案,逐步控制头痛发作的频率和天数,规范治疗。

  患者也可以在就诊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自筛,目前对于偏头痛的筛查有一些成熟手段,例如ID-Migraine量表,若其中三个问题中满足两个及以上,则提醒有可能存在偏头痛,这时需要结合上面的原则尽早就医。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临床上原发性头痛患者比例偏高,但在患者就诊、医生诊疗时均应时刻保持对继发性头痛的敬畏之心,需首先排除继发性头痛诊断的可能,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偏头痛”到底是不是病? 神经内科专家深度解读

ID-Migraine量表

  偏头痛发作的患者,是否可以自己“挺一挺”就过去?

  董钊:考虑到偏头痛是一种中重度的头痛发作,所以并不推荐患者在发作时采取“硬挺”的策略。疼痛是第五大生命体征,无痛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所以对于偏头痛患者,我们更推荐应该具备合理、正确的止痛观念,包括药物、非药物等止痛策略。在诊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患者目前对于止痛药的应用还存在两个误区:其一,有些患者会忌讳止痛药,无论多痛都“硬挺”着,但事实上从科学角度来看,如果患者在头痛发作早期能够尽早、正确使用止痛药,反而可以更早减轻头痛程度、缩短头痛持续时间,降低偏头痛发作的失能性,尽量避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这是止痛药物应用的真正意义。其二,便是止痛药的频繁使用,当头痛发作频繁时,有些患者会逐渐不自主的频繁用药,把止痛药当“糖”吃,然而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偏头痛从发作性逐步转化为慢性,进而出现慢性偏头痛合并药物过度使用,走进恶性循环,这是第二个误区。因此,偏头痛发作时,既不能“硬挺”,也不要过度、不合理的使用止痛药物,必要时可以选择医院就诊,以获取科学的治疗建议。

  有一种叫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患者如何避免止痛药的滥用风险?

  董钊:目前市面上患者常用的止痛药物包括单方型、复方型,多数单方药物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以及复方药物例如去痛片、头痛粉等,都含有咖啡因、氨基比林等成分,以及偏头痛特异性止痛药物曲坦类,过度使用都有一定的导致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风险。因此近年来也逐渐涌现出一些新型药物,例如CGRP受体拮抗剂等,目前初步的证据显示其可以一定程度规避MOH的发生。当然,由偏头痛进展为MOH,重点不在于使用的止痛药物类型,而是对药物使用频率。超过一定频率的过度使用止痛药物,会增加罹患MOH的风险系数。因此,我们建议,无论是偏头痛患者还是普通人群,在使用止痛药时一定科学使用、控制频率,例如一周使用不要超过两天,一个月使用不要超过八天,如果超过上述频率,则需要警惕药物过度使用以及MOH发生的风险。

  偏头痛是否建议当作慢性病来管理?

  董钊:对于偏头痛的治疗和管理需要结合目前的防治手段,建立正确的治疗预期。从某种角度上讲,偏头痛的管理策略类似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常见慢性病,即可防、可控、不可除根。但不能治愈并不代表无法控制,“治愈”和“治疗”概念是不同的。偏头痛有许多可选择的治疗办法,不论是急性治疗还是预防性治疗,目的都是使偏头痛患者在未发作时尽可能减少发作,对于已出现的发作则尽可能使其头痛程度轻、持续时间短,降低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国际上对于偏头痛的讨论曾提到一个主题——“live with migraine”,意思是理解共存,对人的影响尽量小,造成的痛苦尽量少,这从某种角度反映了偏头痛的治疗和管理理念。

  偏头痛是否会合并其他疾病的风险?

  董钊:随着偏头痛的发作频繁,部分患者可能会合并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疾病。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些疾病的发作与偏头痛有一些重合的机制,相应也有一些类似的治疗药物。部分药物可在控制头痛的同时,对焦虑、抑郁或睡眠障碍可能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偏头痛和共病的疾病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对于存在共病的患者,除了需要控制头痛症状外,对其共病也要重视处理。反复发作的偏头痛或者慢性偏头痛,其共病焦虑抑郁的风险往往更大;同时,如果一个患者患有焦虑抑郁,其出现偏头痛发作的风险也会增加。因此这是一个互为共病或者互为危险因素的状态,在临床诊疗时应注意筛查共病,规范的治疗建立在正确的诊断上,尽早识别、双管齐下,可能会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近期发布的《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患者版)》强调偏头痛诊疗要从单纯的止痛转向全方位管理,这对患者的意义是什么?

  董钊:偏头痛需要立体化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疾病管理等等。科学的疾病管理,不仅仅是医生给病人推荐药物、制定治疗方案,同样也需要患者自身做到离开诊室后的自我管理,以及配合医生的随访管理。头痛的控制是需要多方密切配合的战斗过程,不能单纯只寄希望于医生,患者自身的参与和管理在这其中往往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此也建议偏头痛患者们,规范、及时记录好“头痛日记”,尤其对于头痛的频率、吃药次数、持续时间等关键要素的如实记录,使得能够在复诊时为医生提供相对客观、贴合自身实际的头痛情况,便于医生结合头痛变化情况为您更精准、个性化的调药、换药、减药。此外,要注意识别、控制偏头痛的诱发因素,这也是我们预防性治疗非常重要的抓手。我们常建议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保证睡眠质量、多锻炼、科学饮食,从生活方式入手,以尽可能减少偏头痛的发作,这其实是疾病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而言,对于一些含有酪胺、或含有亚硝酸盐的饮料或食物,例如红酒,可能会使偏头痛患者的疼痛阈值降低,虽然喝完后不会立刻诱发偏头痛,但是会使患者对痛更敏感,从而加重其偏头痛发作。因此,我们呼吁患者对疾病保持较为全面的认知,在各个维度全方位管理,尤其是诊后的时间和空间,坚持良性、科学的生活方式,切勿把偏头痛治疗止步于诊室。

  (记者 焦子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坚守岗位 为了万家团圆

  • 新高铁助推文旅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