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强直诊疗“深嵌乡土” 省级医院推动专家基层义诊
首页> 光明医药> 要闻 > 正文

让强直诊疗“深嵌乡土” 省级医院推动专家基层义诊

来源:光明网2025-06-23 10:38

  2019年,由国家乡村振兴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发起实施,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执行,三生国健药业公益支持的强直性脊柱炎健康乡村项目,面向全国农村强直患者开展医疗救治,帮助强直患者减轻病痛,回归正常生活。在项目推动过程中,省级医院与基层医院建立长效的上下联动强直诊疗体系,通过“专家下基层筛查义诊”与“现场带教”,让强直诊疗扎根乡土。

  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疗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史晓飞介绍,这一类疾病的发病率相对比较高,以往的统计约为0.3%到0.5%。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疗过程中,又存在着医生总体的认知偏低的问题,导致了患者的漏诊率、误诊率比较高。

让强直诊疗“深嵌乡土” 省级医院推动专家基层义诊

  史晓飞表示,为改善这一现状,河南省在推进强直性脊柱炎健康乡村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省级专家作用。一方面通过开展由省级医院带动的基层培训,把国内外最新的诊疗经验、规范诊疗指南、新的治疗方式带到基层去。同时,又开展针对强直性脊柱炎诊疗相关的专项培训,极大地帮助了基层医生诊疗能力的提升,教会他们如何尽早的使用科学诊段手段,例如X光、核磁等检查手段,进行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筛查与诊断。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强直性脊柱炎健康乡村项目已悄然织就一张基层医疗守护网。数据显示,河南省全省74家县级医院挂牌成为项目定点单位,43个县域构建起风湿病专项诊疗体系,特别是在强直性脊柱炎防治领域,累计为2700余名患者搭建起从筛查诊断到康复管理的全周期帮扶通道。这些深嵌于乡土肌理中的医疗支点,正托举起数千个曾深陷病痛的家庭,用规范化的治疗方案重塑生命的支撑力。

  史晓飞认为,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省级专家和基层医生的联动,是一个双向帮扶成长的过程。省级专家将经验传授到基层医院去,基层医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特别疑难的病人,也会进行转诊,这个双向转诊的过程是彼此提升的过程。史晓飞还提到:“省级医院作为整个强直性脊柱炎健康乡村项目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发挥出较好的整合资源能力。2023年,由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发起,邀请了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等顶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汇聚到洛阳市的基层县里,进行疑似患者的义诊筛查以及针对基层医生的专业授课,让老百姓能够在自家门口就能够看到北京的大专家”。

  据了解,在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的指导下,河南省风湿病学分会正以使命为舵,将强直性脊柱炎健康乡村项目铸造成基层医疗帮扶的标杆。从基层医生规范化诊疗培训,到患者全病程管理数据库搭建,通过联动河南省医学会、河南省医师协会等专业平台,建立常态化风湿免疫病义诊机制,覆盖偏远村镇,线上线下开展疾病科普。

让强直诊疗“深嵌乡土” 省级医院推动专家基层义诊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吴霞介绍,义诊活动时会做一些早期的疑似病人的筛查。比如基因HLA-B2检测以及影像学筛查等。对于疑似病人,由风湿免疫专业的团队进行确诊和病情评估,判断患者是单纯的脊柱关节累积,或者一些关节外的累积。她表示,强直性脊柱炎是一个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疾病,建立省级医院与基层医院良好的双向转诊机制,一些轻症的患者可以留在基层治疗,一些重症的患者,则可以通过绿色通道,转到上级省级医院,让不同程度的患者都得到一个更好的治疗。

  同时史教授认为,基层义诊的开展,也可以让更多其他学科的医生重视并意识到疾病整体诊疗的重要性。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健康乡村项目,史教授也表示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定点医院疾病诊疗能力可以建立起来,未来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医院能够纳入进来,特别是在豫东还有豫南区域,相对来说发展比较薄弱的这些区域,能够有更多的医院成为定点医院,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学科建设。(记者 焦子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