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骨质疏松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 “隐形杀手”,很多人对它存在认知误区,比如把骨质疏松简单等同于 “缺钙”,或是忽视其与年龄增长的密切关联。骨质疏松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发病特点?又该如何科学防治?光明网特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姚军,为老年朋友开一张防治骨质疏松的“秘方”。
问:骨质疏松和 “缺钙” 是一回事吗?
姚军:老百姓存在一个挺大的误区,就是很多人一提到骨质疏松就认为是缺钙,其实并非如此。骨质疏松最主要的定义是由于骨矿含量下降,以及骨微结构、骨质量下降,这两方面共同构成骨强度。当骨强度下降,骨头脆性增加,导致容易骨折的骨骼疾病,才称为骨质疏松。
问:骨质疏松是否与年龄增长有关?
姚军:从出生到30-35岁以前,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破坏),骨量会逐渐增高;到35岁左右,骨形成和骨吸收达到相对平衡,骨量进入平台期并保持一段时间。女性绝经期时,雌激素明显下降,而雌激素对骨骼新陈代谢有重要保护作用,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失去雌激素保护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破骨作用大于骨形成,骨量开始丢失,尤其在绝经早期的5 - 10年,骨量丢失特别快。男性虽无雌激素明显下降的问题,但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变化以及成骨细胞活性下降,骨形成与骨破坏再次失衡,骨量也会进一步下降。总体来说,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的风险会增加。
问:老年人骨质疏松有哪些前驱症状?
姚军:骨质疏松早期通常没有特别典型的症状,有时甚至毫无感觉就发生了脆性骨折,因此被称为 “寂静的杀手”。但也有一些不特异的症状能提供提示。首先,可能是全身酸痛,腰部可能更明显,活动后加重,休息或睡一晚后缓解,这是轻度症状。其次,严重时会造成脆性骨折。脆性骨折是指在低应力下发生的骨折,与暴力性骨折不同。比如老年人猛咳嗽一下导致肋骨骨折,或者抬胳膊、晒衣服等轻微动作、轻微碰撞后出现的骨折,都属于脆性骨折。
问:骨质疏松如何科学治疗?
姚军:抗骨质疏松的规范治疗包括三方面:第一,基础措施。主要是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戒酒,少喝浓咖啡、浓茶、戒烟等(这些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同时,还包括补充普通的钙和维生素 D 等骨骼基础补充剂,但钙和维生素 D 只是原料,并非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
第二,药物治疗,这是核心。一旦明确骨质疏松,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一定要开始正规的药物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破坏两类,直接针对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第三,康复治疗。配合康复锻炼、运动训练等。
问:哪些运动适合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
姚军:适合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的运动有三类:第一,有氧运动。骨头受到一定应力刺激能促进骨形成,健步走对老年人最安全,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第二,抗阻运动。能提高肌肉力量,对预防跌倒和骨骼代谢有利。老年人可选择安全的方式,如坐着做双腿抬起、扶墙推墙、用 500 毫升矿泉水瓶练肌肉等。第三,平衡训练。跌倒是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平衡训练可预防跌倒。比如脚尖脚跟轮番着地不倒翁训练、走一字线、八段锦、太极拳等,对防治骨质疏松都很有好处。(记者 焦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