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肺癌5年生存率从2016年的不足20%提升至28.3%,这组数据背后,是我国肺癌诊疗质量控制(下称“质控”)体系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广的深刻变革。
肺癌作为我国“第一癌种”,其质控工作的意义早已超越单一病种的范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兼肿瘤中心主任宋启斌提到,肺癌质控对“健康中国2030”肿瘤整体5年生存率达46.6%的目标贡献关键——作为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种,肺癌诊疗质量的提升将直接拉动整体肿瘤防治水平。这一判断得到数据支撑:美国因甲状腺癌、乳腺癌等生存率较高的病种占比大,其肿瘤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我国,而我国肺癌、胃癌等难治性癌种占比高,因此质控工作更需精准发力。
江苏省肿瘤质控中心主任周国仁则从“数据赋能”角度深化了这一认知。他提到,2021 年肺癌质控专委会成立前,我国肺癌诊疗缺乏系统数据,“不知道北京与上海的区别,不清楚老区与发达地区的差异”。而通过123家试点单位的实践,13项核心质控指标成为衡量诊疗质量的“标尺”。例如,TNM分期率作为核心指标,直接决定治疗方案选择——只有明确分期,才能判断患者应先手术、化疗还是放疗,这一指标在江苏部分医院已达90%以上,而全国整体仍有提升空间。
区域实践:从“江苏模式”到“湖北创新”的殊途同归
省级质控实践中,江苏与湖北的探索呈现出“因地制宜”的智慧,却指向共同的目标——让优质诊疗资源触达每一位患者。
江苏以“下沉式筛查+全流程管理”构建防控网。周国仁教授介绍,通过移动CT巴士进社区、“乡音乡情”三下乡活动,省级专家深入盐城、响水等县域,为从未出县城的老人提供免费CT、B超筛查。这种筛查模式结合国家“城市癌症筛查”与江苏省财政补助,形成了可持续的机制。在诊疗端,江苏依托省临检中心对基因检测(NGS)进行全流程质控,从标本采集到生信分析全程把关;随访则通过20万人规模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出院患者体能状态、维持治疗药物的动态追踪。
湖北则以“体系化建设+四级联动”破解资源不均。宋启斌教授提出的“防、筛、治、管、研”模式,将肺癌诊疗拆解为可落地的链条:借鉴胸痛中心经验,通过机会性筛查(如患者做CT时同步排查肺结节)提升早诊率;建立肺肿瘤科,推行“专家专病专治”;通过“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基层医院遇到复杂病例时,可通过信息化系统快速对接省级专家。这种模式使湖北2022年肿瘤整体5年生存率达47.5%,提前实现健康中国目标。
两地实践的共性在于,都跳出了“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思维。江苏将安宁疗护纳入常州医保,关注患者终末期需求;湖北则在康复阶段引入营养指导、心理支持,体现了“全周期管理”的理念。正如周国仁教授所言:“现在的质控,早已不是只看疗效,而是要考量患者的精神、心理、经济等全维度需求。”
从技术壁垒到理念革新的攻坚
尽管成效显著,肺癌质控仍面临“深水区”挑战。信息化建设滞后成为最大梗阻——周国仁教授坦言,江苏医院电子病历智能化水平从5级到7级不等,数据难以统一抓取,“理想的8级电子病历应实现AI辅助跨区域数据互通,目前仍需突破”。宋启斌教授也指出,基层医院基因检测可及性不足,“部分县域医院连EGFR突变检测都难以常规开展,精准治疗更无从谈起”。
理念差异同样制约进展。部分基层医院对质控指标理解片面,如将TNM分期率视为“任务”而非“治疗前提”;还有医院仍沿用“科室各自为战”的模式,忽视多学科协作(MDT)的价值。对此,江苏以“培训+调研”替代“督查评比”,湖北则通过学术活动下沉,让基层医生真正理解“规范诊疗不是束缚,而是保护患者的底线”。
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也不容忽视。通过靶向精准治疗,一些肺癌患者得以实现较长的生存期,但长期治疗的经济负担仍压在部分患者身上。虽然江苏、湖北均推动创新药入医保,但地区差异仍导致同病不同保障。正如宋启斌教授所言:“精准医疗的终极目标,是让老百姓不仅知道有好药,更能用得起好药”。
展望未来,肺癌质控的深化需在质与量上双重突破。周国仁教授提出,江苏将以国家指标为基准,推动全省诊疗同质化,“让盐城患者在当地就能享受与北京同等水平的服务”;宋启斌教授则计划将湖北模式升级至2.0版,通过总结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思维的转变——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维护”。正如两位专家共识:当移动CT巴士开进乡村,当肺结节筛查成为常规,当基层医生能熟练运用TNM分期制定方案,肺癌才真正进入“可防可控”的新阶段。这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进步,更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的实践。(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