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的通知》。
《诊疗方案》介绍,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我国伊蚊分布广泛,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
临床表现方面,病毒潜伏期1~12天,常为3~7天。儿童病例高热多见,发热持续3~5日,除关节疼痛外,皮疹较成人更多见,可见累及面部的斑片状或弥漫性斑丘疹、疱疹、褶烂样皮损等。新生儿感染多在出生后3~7日内出现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喂养困难等,皮疹更广泛,可见肢端瘀斑和水肿。极少数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膜脑炎、脊髓炎、心肌炎、急性肝损害、急性肾损害等,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预防方面,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预防主要措施包括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
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为进一步规范基孔肯雅热临床诊疗工作,在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该版方案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等12个方面对基孔肯雅热的诊疗给出指导。(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