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1999年将‘干眼’概念引入国内至今,这26年间,中国在干眼防治 领域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刘祖国教授在第三届TFOS China学术大会上谈及干眼防治时,目光坚定且充满期许。作为我国眼表疾病及干眼领域的开拓者与领航者,他的见解深刻影响着该领域的发展走向。
在我国,干眼呈现出高患病率与低就诊率并存的显著特点。数据显示,其患病率约为21%-52.4%,据此推算干眼患者规模超过3亿人。
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刘祖国
干眼≠眼干:症状与疾病的本质区别
“眼睛干涩不等于患了干眼,但持续的眼干可能是疾病信号。”刘祖国教授开篇便纠正了大众认知误区。他表示,干眼是一种以眼表损伤为特征的慢性疾病,除了眼睛干涩这一典型症状外,还可能伴随异物感、晨起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偶尔眼干通过休息缓解无需担忧,但持续一周以上、影响生活的眼干,必须就医检查”。
这种精准区分对于临床诊疗意义重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干眼患者数量庞大,但门诊就诊率却不足20%。刘祖国教授表示,90%的干眼患者起初症状较轻,然而大量中重度患者由于认知不足,未能及时察觉病情,进而延误了治疗的黄金时机,致使眼表损伤愈发严重。他提醒,一旦出现眼干、异物感、晨起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一周,又或者休息后症状毫无改善迹象,必须即刻前往医院,借助专业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以此精准判断是否存在眼表病理改变。
从“补水”转向“抗炎”:TFOS DEWS III重构干眼诊疗逻辑
国际泪膜与眼表协会(TFOS)作为干眼疾病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凭借顶级的专家团队和长期深耕的教育项目与学术会议,构建了全球眼表疾病研究与诊疗的核心交流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跨地域学术交流推动全球诊疗水平提升,促进前沿成果与创新理念的共享。
近年来,中国学者从积极参与到深度融入,不仅以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创新治疗方案和临床经验获得国际认可,更通过学者进入核心决策层,将中国智慧注入全球眼表疾病防治体系。作为全球首位担任TFOS董事会董事的中国眼科专家,刘祖国教授全程参与了共识的规划和撰写。
此次发布的DEWS III专家共识是全球干眼疾病诊疗的重要依据,其核心是整合全球顶尖专家开展的循证医学证据,梳理疾病机制、诊疗路径与创新方案。这份最具权威性的国际专家共识不仅吸纳了中国在临床研究、治疗理念上的原创成果,更通过纳入中国数据,为制定符合多元人群特征的干眼诊疗标准提供了关键支撑。共识既推动了国际诊疗规范的统一,也为中国等新兴研究力量提供了成果转化与国际认可的重要渠道,成为连接全球眼表疾病领域创新与实践的桥梁。
作为DEWS系列指南的第三版,DEWS III凝结了全球30余位专家的智慧,其核心突破在于将“炎症机制”置于干眼诊疗的核心地位。刘祖国教授解释,过去认为干眼是单纯的泪液缺乏,而新指南明确,炎症既是干眼的结果,也是病因。这意味着治疗需从“补水”转向“抗炎”。
该共识收录了12项中国团队的原创研究,其中中国0.05%环孢素滴眼液(Ⅱ)临床数据被列为核心证据,强化了0.05%环孢素滴眼液作为干眼治疗药物的地位“这是中国创新药首次在国际共识中获得重点推荐。”他在大会主旨演讲中自豪地表示。
DEWS III的另一大创新,是根据不同地区医疗资源条件,提出分层诊疗建议。刘祖国教授解释,在发达国家,可能推荐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评估睑板腺形态;但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共识认可通过裂隙灯结合染色检查进行基础诊断,这让全球更多患者能获得规范治疗。
干眼防治新主张:从大会共识到生活实践
结合TFOS大会发布的最新防治共识,刘祖国教授为公众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针对广大电子设备依赖群体,他力推“20-20-20”法则:每看屏幕20分钟,远眺6米外物体20秒。
在日常防护措施方面,刘祖国教授给出三类实用方法:其一,规律眨眼,建议每分钟眨眼15-20次,以此弥补长时间看电子屏幕时眨眼次数自然减少的问题;其二,倡导夸张式大笑,“研究发现,开怀大笑能够促进泪液分泌。”其三,针对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适度进行热敷,能够有效促进腺体分泌。
“干眼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医生与患者携手,经过系统管理和长期治疗,共同做好长期管理工作。”刘祖国教授郑重强调,患者务必严格遵循医嘱,坚持全周期管理。以0.05%环孢素滴眼液等抗炎药物为例,通常需要连续使用3个月以上,才能切实有效地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眼表炎症。他还特别呼吁,要大力加强科普教育工作,全力帮助公众提升对干眼症的认知水平,学会甄别正确信息,避免遭受不实宣传的误导。
展望未来,刘祖国教授满怀信心地认为,中国眼表疾病学科必将在分子病因研究、国产化诊疗设备研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普及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方式和手段,造福广大的干眼患者。(记者 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