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17日,以“快蜕变穿越新周期”为主题的西普会在BFA主会场开幕。在医药行业面临终端市场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医改深化方向与产业新动能重构成为焦点。
行业现状:旧引擎熄火,新动能待发
中康科技董事长吴瀚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疫情后我国药品终端市场增速持续下滑,预计2025年全年市场将下降2.9%,其中医院和药店同比分别下降5.7% 和0.4%,基层医疗增速下滑至4.3%,电商增速也从两位数降至5.8%。“旧格局已成定数,新格局形成仍需时间,但健康需求持续增长、支付结构日趋合理、药品供给端创新升级,预示市场长期看好的趋势不变。”
他强调,未来十年,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突破、医改主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银发市场内需和国际化将成为重塑产业格局的五大关键变量。其中,AI技术正推动药物研发周期从15年压缩至1.5-3年,成本降至传统的1%,临床试验效率翻倍,将重写产业底层规则。
医改深水区:构建“三医”机制协同的联动闭环是关键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吴明教授聚焦“深化医改剑指何方”,深入剖析了三医改革的核心逻辑。她表示,在三医改革中,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核心机制,推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从“做大规模、做大收入获利”向“控制不合理成本获利”转变。
“集采的核心目的不是单纯压低价格,而是打掉回扣链条,规范医药医疗市场。” 吴明教授强调,医改需要形成“支付方式改革和集采规范医疗行为,并腾出空间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配套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的同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的“三医”改革机制协同的联动闭环。若其中任何环节改革不完全到位,就会出现堵点,可能导致改革效果打折。
她同时指出,当前改革面临诸多挑战: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相对滞后,公立医院人力成本亏损没有得到合理补偿,同时,医保支付标准以医疗费用为基础,未能正确反映医疗服务成本,导致新的医疗行为异化;支付方式改革规则需要进一步完善,以破除医院“内卷”式竞争、弥补价格调整滞后的不足和控制新的不规范行为。三医改革的协同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产业破局: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进化
面对医改深化与市场变化,吴瀚认为,环境正倒逼产业从被动增长转向主动进化。他提出,AI在药物研发、精准诊疗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应用,将带来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生命科学突破将推动中国在十年内成为创新药主要策源地,形成中美比肩的全球创新格局。
吴明教授从政策层面补充道,医改将推动推动医药产业供给侧变革,市场结构深刻调整,行业生态有效改善,市场集中度提升,竞争转向提质增效与创新能力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将成为新的增长空间,但需要信息化、人才、多元支付体系、全政策链条下创新激励等系统的支撑。
此次西普会传递出清晰信号:医药行业已进入“快蜕变”关键期,唯有把握医改方向、拥抱技术创新、重构产业生态,才能在新周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如吴瀚所言,当旧引擎熄火,产业需要以主动进化的姿态,在改革与创新中寻找新动能。(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