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9月13日,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北京首钢园举办。
作为服贸会框架下的重要医疗健康领域会议,本次大会由中国医院协会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承办,以“开放 合作 共建共享”为理念,汇聚海内外医药领域精英,围绕全球卫生健康治理、科技创新与前沿突破、国际医改经验与中国实践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阐述中国医疗健康事业的成就: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传统医药、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保障体系,2024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8个省份超过80岁,北京、上海等地更是达到84岁,主要健康指标位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居民健康水平以每5年预期寿命增长不低于1岁的速率提升,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健康提升路径。”雷海潮强调,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卫生合作60多年来向77个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2000多人次获得受援国荣誉。
“没有任何国家、任何社区、任何人可以独自获得健康。”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在致辞中直言,当前全球健康发展仍面临严峻不平衡问题:每年有20亿人面临灾难性医疗支出,450万人缺乏全民医疗覆盖,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病高发等趋势更让全民医疗覆盖任务愈发紧迫。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医疗实践为全球提供了重要借鉴。马丁・泰勒介绍道,中国通过《健康中国 2030》战略构建起高质量价值医疗体系,加大对医院建设与预防医疗的投入,在日内瓦世卫组织会议期间,中国与他国联合举办的数字科技赋能医疗边会,明确了数字技术应用于初级医疗的发展方向,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提供新路径。“中国在平衡医疗资源、关注社区医疗、应对非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值得全球学习。”
针对全球医疗体系面临的共性挑战,马丁・泰勒提出三点建议:重新平衡医疗体系,将重心转向基础医疗,发挥家庭医生、社区医务工作者的作用,更好地服务老龄化人口;建立可持续医疗体系,加强医务工作者培训与职业发展规划,借助数字科技、人工智能拓展欠发达地区医疗服务;加大基础医疗战略投资,通过预防医疗从源头解决健康问题,增强医疗体系应对冲击的韧性。他表示,世卫组织将继续与中国深化合作,推动中国医疗创新经验走向世界,共同构建更平等、均衡、具韧性的全球医疗体系。
围绕大会“开放 合作 共建共享”主题,雷海潮提出四项务实合作倡议,对于促进国际医学发展和全球卫生治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方面,他倡导各国围绕先进医疗技术、药物器械、疫苗、人工智能等领域拓展合作网络,共建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医学科技成果广泛转化共享,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科技创新是同疾病较量的最有力武器,只有秉持普惠共赢的合作精神,才能攻克人类健康面临的共同难题。”
在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主任乔杰发表《以科研创新驱动医学进步,赋能健康中国建设》主题演讲。她指出,新时期探索科技创新有很多的路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下去。在人工智能的新领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医院,要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引领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需要从数智化驱动模式中获取更新的原动力,深化多学科交叉数据共享,从国家层面四位一体建设起整体平台。
同时,大会还同步发布《中国医院协会数字医疗发展蓝皮书》,启动医疗科技创新转化大赛,并成立“价值健康共建体”。蓝皮书为行业提供实践指南。(记者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