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9月12日,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基层卫生发展国际论坛举办。来自中、美、加、澳等国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全球视野下的基层卫生创新与实践”主题,共探基层卫生发展路径,为健康中国建设与全球初级卫生保健事业注入新动能。
基层卫生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全民健康福祉。论坛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全科医学院院长梁万年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基层卫生历经十五年跨越式发展,走出了特色道路,但仍需融合国际智慧破解发展不平衡等难题。本次论坛搭建的“对话、互鉴、协同”平台,既聚焦国际经验本土化,也推动中国实践国际化,为基层卫生发展凝聚共识。
国际经验分享方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Howard Bergman教授详解家庭医学发展路径,其提出的“连续性照护+跨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为中国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提供借鉴——从边缘学科到与内外科比肩的独立学科,加拿大的实践证明基层医学可实现学术与临床双重突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Li Li教授则带来精准预防新视角,强调结合遗传、环境等因素的个体化干预,破解了传统人群预防“一刀切”的弊端。
在阐述中国实践成效时,江西省医院协会会长曾传美介绍,江西实施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及智慧医疗系统全面覆盖等有效举措,让城乡医疗服务可及性获得显著提升。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秦江梅教授表示,2009年至2024年,基层机构数占比接近95%,2024年达到109万家,90%的居民在15分钟内可达医疗点;截至2024年底,超过2000个县已建立紧密型医共体,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了基本能力评价标准,近30%的机构达到优质推荐标准;2024年,每千人口基层床位数达1.30张,人力资源为3.71人,全科医生占比超过80%,医护人员的学历和职称均有提升,村医持证率也有所提高。今年9月,国家再次发布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特别提出在未来五年,即“十五五”期间,将进一步强化以基层为重点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以更好地服务“最后一公里”。
科技赋能成为基层卫生发展新引擎。耶鲁大学Xi Chen教授的中美数据对比显示,AI在基层诊断准确率可达真人医生的3-4倍,为解决基层诊疗能力不足提供新方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Hui Yang教授推介的《全科医学的预防活动指南》,则展示了“循证+实践”结合的预防服务模式,为医防融合提供操作框架。
此次论坛达成三大共识:一是“深度互鉴”,引入国际先进理念与实践模式,输出中国基层卫生成效和经验;二是“多方聚力”,打破壁垒,建立长期协作协同;三是“精准破题”,针对全球共性问题与中国现实挑战,剖析根源、提炼方案,推动全球初级卫生保健事业发。(记者 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