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中国睡眠研究会《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主要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早醒等。
9月21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药理学系主任黄志力在由中国睡眠研究会主办的“2025 年中国睡眠医学发展论坛”上分享到,当下我国睡眠障碍呈现出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高发病率以及发病群体年轻化的趋势,二是共病持续性上升,即焦虑、睡眠障碍互为因果、相互交织,睡眠障碍也成为高血压、糖尿病、免疫功能降低甚至癌症的影响因素,成为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问题。
黄志力教授表示,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以及生活节律紊乱等,有一部分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内分泌失调等疾病与失眠密切相关,此外,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也可能导致失眠。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岳伟华教授提示公众需要密切关注失眠症状,入睡困难,卧床超过30分钟仍无法入睡;睡着后觉醒2次以上且难再入睡;清晨早醒30分钟以上;白天嗜睡、记忆功能下降、焦虑抑郁伴有情绪易怒等。如果上述失眠症状每周出现3次以上,持续3个月以上,建议及时前往医院睡眠、精神、心理、神经等相关科室就诊。
今年,新型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失眠药物获批进入中国市场,能让患者每晚多睡1小时,白天不昏沉、精神好。专家们表示,安全有效的失眠长期治疗方案在国内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传统抗失眠药物(如苯二氮䓬类、非苯二氮䓬类)虽能缩短入睡时间,但易导致日间嗜睡、认知功能下降、药物依赖等问题,还可能增加老年人跌倒、骨折风险,长期用药存在较大风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优质睡眠”的理解正不断深化:它不仅关乎夜间休息的质量,更直接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工作效率和生活体验;失眠治疗目标已从单纯追求“睡得着”,转向“睡得好+白天精神好”。以达利雷生为代表的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药物的面世,开启了失眠治疗的新阶段,实现了失眠的“精准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玉平教授是达利雷生中国Ⅲ期临床研究主要牵头人,他在论坛上对该研究数据进行了解读。他介绍,达利雷生中国与海外Ⅲ期临床研究保持了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一致性结果,患者减少入睡时间35分钟,减少入睡后的觉醒时间30分钟,延长总睡眠时间1小时;更重要的是,不增加次日清晨困倦感,停药后没有戒断反应或反跳性失眠。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国家卫健委将“睡眠门诊服务”列入2025年全系统为民服务八件实事之一,彰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慢病防治前移与规范管理的决心。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睡眠障碍现状、建立睡眠大数据库、探索睡眠诊疗新模式,全国睡眠障碍筛查项目于2023年正式启动,至今已为全国266家医疗机构授牌。此次论坛上,又有北京老年医院等22家医院代表获授牌。
“项目旨在通过对大样本人群睡眠监测,提供数据依据和防治路径,从而减少国家医保基金支出,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以睡眠健康为支点,为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贡献睡眠力量。”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秘书长皮巍巍表示。
据悉,先声药业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论坛上发布了“全重求索计划”神经与失眠领域开放课题。实验室主任、先声药业执行董事唐任宏博士介绍,实验室计划未来三年投入3000万元,积极拓展达利雷生上市后新领域研究,为神经、精神类共病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的失眠亚组人群带来更多真实世界用药依据。(记者 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