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以为脑梗是爷爷辈才会得的病,没想到自己一个转头就栽了。” 躺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里,31岁的黄先生(化名)揉着仍有些僵硬的颈部,语气里满是后怕。近日,这位坚持健身、无基础病史的年轻白领,因伏案后一个快速转头动作引发椎动脉夹层,最终确诊急性脑梗死。这起病例撕开了一个被忽视的健康真相:脑梗死正逐渐“盯上”年轻人。
经头颈影像学检查,医生发现黄先生的椎动脉内膜出现撕裂,局部已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堵塞了脑血管,最终诱发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幸好送医及时,在黄金救治时间内进行了干预,否则可能留下严重后遗症。”接诊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龚洁说。
为何一个普通的转头动作,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龚洁解释,椎动脉位于颈椎两侧深层,穿行于颈椎横突孔中,是为大脑后半部分供血的“生命线”。但因其相对固定、活动空间有限,当颈部做快速旋转、剧烈后仰等超出正常范围的动作,或受到不规范按摩、用力扳动时,椎动脉易被过度牵拉、挤压,导致血管内膜撕裂。
“内膜撕裂后,血液会涌入血管壁的内膜与中层之间形成‘假腔’,也就是椎动脉夹层。更危险的是,撕裂的内膜表面粗糙,会迅速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会堵塞更细的脑血管,引发脑梗。” 龚洁进一步说明。
她同时指出,近年来像黄先生这样的青年脑梗患者并不少见,椎动脉夹层已成为青年人脑梗死的重要诱因之一。“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身体好、没基础病,就忽视了颈部动作的潜在风险,甚至经常做快速甩头、街边‘掰脖子’等危险行为,直到发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龚洁特别提醒,若出现突发性后颈部或枕部“撕裂样”剧痛、头晕呕吐、行走不稳、视物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脑梗救治的黄金时间仅4.5小时,越早排查、干预,越能降低后遗症风险。年轻人切勿因‘身体好’就放松警惕,日常活动颈部时动作要缓慢轻柔,拒绝非专业按摩,才能有效远离这类健康隐患。”
针对如何远离椎动脉夹层,龚洁副主任医师也给出了具体建议:首先,要对非专业按摩和“掰脖子”说“不”,理发店洗头时的长时间后仰、伴随“咔嚓”声的颈椎复位都可能暗藏风险,如需颈部理疗,务必选择有资质的康复科医生或物理治疗师;其次,日常活动颈部时动作要缓慢、轻柔,避免快速、大幅度的旋转和甩头;进行涉及颈部的运动前,需做好充分热身,让肌肉和关节提前进入状态;此外,若有结缔组织病、纤维肌发育不良等基础疾病,或家族中有动脉夹层病史,血管可能天生更脆弱,需格外注意并定期检查;最后,保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戒烟限酒的健康生活方式,也能减少血管损伤风险。
龚洁表示,动脉夹层作为青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通过了解夹层的形成机制、风险因素,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为健康保驾护航。(光明网记者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