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乙肝临床治愈已逐步成为学界普遍共识。研究表明,乙肝患者在实现临床治愈后,其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明显降低。近日,在乙肝临床治愈领域再传佳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全球首个用于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乙肝表面抗原)持续清除的药物。这标志着乙肝临床治愈正式迈入新阶段,为全球乙肝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不少乙肝患者认为,只要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就意味着“万事大吉”,但事实并非如此,这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临床治愈”。据介绍,乙肝临床治愈又称功能性治愈,即停止所有治疗后持续保持HBsAg阴性,且乙肝病毒DNA阴性,伴或不伴乙肝表面抗体出现。
“我现在吃药控制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折腾着追求临床治愈?”面对部分患者的疑惑,一组数据给出了答案。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54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超100万人死于乙肝相关疾病。我国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7500万,诊断率和治疗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超过92%的肝癌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对于慢乙肝患者而言,未治疗、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及实现临床治愈,这三种情况对应的5年肝癌发生率存在巨大差异。相关研究显示,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高达14.9%;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可降至10.7%;而实现临床治愈的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仅约1%。如此显著的差异,充分凸显了实现临床治愈对乙肝患者的重要意义。(光明网记者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