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30日,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发起的“无管中国行”宣传活动走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
随着肺癌筛查普及,大量肺结节被早期发现,但也带来诊疗挑战。无管微创技术目前已在胸外科肺结节切除手术中成熟应用,并逐步向骨科、泌尿外科、心脏外科等领域拓展,以“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特性,显著改善患者术后体验。目前已在上海胸科医院、华东医院、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等机构常规开展。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英耀教授深度解读其团队开展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无管微创应用于肺结节切除术的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这份依托全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的权威成果,首次从安全、有效、经济及患者价值偏好等维度,系统验证了无管微创技术的核心价值,为该技术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更广范围落地,提供了科学且坚实的依据。
作为外科领域的创新标杆,无管微创技术以“保留自主呼吸、无需气管插管”为核心设计,彻底打破传统手术局限。陈英耀教授介绍,与传统胸外科手术需双腔气管插管全麻不同,无管微创通过喉罩或面罩通气,搭配局部麻醉与静脉镇静镇痛,从源头上降低咽痛、肺不张、气管损伤等并发症风险。
评估报告对此给出了明确数据支撑:在全国20家三级医疗机构的698例匹配患者研究中,无管技术组在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上均优于传统微创手术组。
本次评估将“患者生存质量”纳入核心指标,突破了传统评估仅看生存率、并发症率的局限。陈英耀教授强调,“过去外科领域可能更关注生命延长,但现在我们不仅要延长生命,还要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无管微创技术在全国逐步推广,不仅源于自身优势,更与国家“医疗提质增效”的医改核心目标高度契合。
“可以说无管微创是顺应新医改要求的生动案例。”陈英耀教授直言,“当前医改倡导价值医疗,要求新技术更具价值、成本更节约,无管技术完全符合这一方向,是外科领域解决‘看病贵’的创新范式。”此外,通过系统化、规范性的培训向全国多地区医疗机构推广,可减少患者对顶尖医院的依赖,进而缓解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导致的“看病难”问题,契合医疗公平的原则。
不过,技术推广过程中也面临挑战——无管微创对麻醉团队的自主呼吸管理、术中应急处置能力要求更高,对此,陈英耀教授建议:“技术推广需遵循‘顶尖机构先行-积累经验-逐步下沉’的脉络,先在各地三甲、三乙医院开展,积累足够经验和样本量,确保效果与安全性,再考虑进一步推广。”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权威临床评估不仅为技术提供价值背书,还能通过持续观察不同医院应用情况起到指导作用,也有望支持进一步转化为政策应用,推动技术规范化普及。为更多患者带来优质医疗服务,为医疗体系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陈英耀教授建议后续需推动技术形成指南,将无管微创由中国方案转化为国际标准,为全球微创外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张梦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