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共创1型糖尿病友好社会”早筛倡议与科普公益行动正式启动。
我国有经典1型糖尿病人群约60万,高发于10至14岁青少年,早期筛查与干预是构建友好社会、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的关键。
数据显示,1型糖尿病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进程隐匿,临床分为3期。多数患者在1期、2期无明显典型症状,往往因酮症酸中毒等急重症送医时才被“突然诊断”,此时胰岛功能已近衰竭。统计显示,30%~40%的1型糖尿病儿童首诊即因酮症酸中毒送医,该急重症已成为患儿死亡的主因。研究进一步指出,若在10岁前进展至疾病3期,患者的预期寿命可能缩短达16年。
除了健康风险,1型糖尿病也为家庭带来经济社会压力。近50%的家庭因疾病遭受中到重度经济损失,约15%的家长不得不放弃工作全职照护。患儿群体的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5.6%和15.6%,显著高于健康同龄人。因社会认知不足与误解,不少家庭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甚至选择“隐糖”。
值得注意的是,1型糖尿病具有明确的遗传风险。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为普通人群的15倍。《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已明确推荐,对高危人群(如一级亲属)进行胰岛自身抗体检测,以实现亚临床期(1期和2期)的早期筛查与诊断。研究表明,早期筛查可显著降低酮症酸中毒发生风险90%,住院率降低92.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曹冰燕教授在发布会上强调,早期筛查推动1型糖尿病管理从一个人走向一家人,实现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干预”的全周期健康管理。胰岛自身抗体是早期筛查的决定性指标,在大部分三级医院均可检测。早筛能帮助家庭提前识别风险、及时干预并规划长期管理,有效减轻中长期负担。
研究证实,对1型糖尿病2期患者进行早期免疫干预,可平均延缓疾病进展至3期近3年,部分患者延缓时间近10年,为患儿家庭赢得宝贵的“缓冲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陈晓春护士长表示,疾病可筛查、可干预,是构建友好社会的基石,也是临床不断努力的方向。一方面,临床医生通过早筛给予及时干预和心理支持;另一方面,患儿家庭拥有了珍贵的缓冲期,学习疾病管理、调整生活方式、逐步建立社会支持体系,这对于儿童的身心成长都将起到关键作用。
构建1型糖尿病友好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家庭、校园、医疗机构及社会各界协同努力,将早期筛查与综合支持融入社会运行的多个环节,共同为1型糖尿病人群营造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健康生态。(张梦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