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深秋的湖州,寒意渐浓,却无法冷却69岁邹先生(化名)眼中的坚定。站在湖州半程马拉松起跑线上,这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正准备挑战21公里的赛程。谁能想到,七年前被确诊疾病的他,如今竟能以如此昂扬的姿态迎接生命的挑战。
时光回溯到2018年下半年,当时仍在企业帮忙的邹先生因持续胃部不适前往就医。历经多家医院的辗转,最终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我当时完全不了解这个疾病,还天真地询问医生是良性还是恶性。”回忆起确诊的那一刻,邹先生记忆犹新,“当听到‘恶性’两个字时,我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
然而,希望从未远离。在患者、家人和医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邹先生的病情逐渐得到控制。如今,他的各项指标趋于正常,生命的曙光重新照耀在他的道路上。
疾病认知:警惕误诊风险,关注早期信号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血液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浆细胞异常增殖密切相关。这些异常增殖的浆细胞会侵袭骨髓、破坏骨骼结构,甚至损害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从临床表现来看,该疾病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值得公众高度警惕。
首先,多发性骨髓瘤极易被误诊。以邹先生为例,他最初因胃部不适、泡沫尿和小腿浮肿等症状就医,先后被怀疑患有胃部疾病或肾脏问题,辗转多家医院才最终确诊。这种曲折的就医经历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相当普遍。由于该病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表现为骨痛、肾功能异常、贫血、反复感染等,极易与骨科、肾病科、消化科等常见疾病相混淆。统计显示,不少患者可能需要耗费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获得明确诊断,从而使治疗变得更为艰难。
除了误诊风险高之外,多发性骨髓瘤的另一个特点是存在明确的“前期阶段”。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路瑾教授指出,大多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前期会患有“MGUS(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这是一种浆细胞的良性增殖状态,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可以通过体检发现血液中存在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MGUS都会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研究显示,其每年进展为恶性疾病的概率约为1%,总体癌变概率仅10%左右。”路瑾教授特别强调。尽管癌变概率不高,但MGUS的存在为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了重要窗口。若能通过早期筛查发现MGUS,并坚持定期随访,就能及时监测病情变化,有效阻止其向多发性骨髓瘤进展。
然而,目前我国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出现明显症状,如病理性骨折导致活动受限、肾脏严重受损引起尿蛋白异常增多等。这种情况提醒我们,有必要加强相关筛查工作,特别是有家族史、长期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肾功能异常的人群,更应尽早进行血液、骨髓等相关检查,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治疗突破:从短期控制到长期管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已得到显著提升。路瑾教授介绍,当前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能达到10年以上,而美国最新数据显示这一数字可延长至20年左右。这一突破性进展,促使疾病的治疗理念从短期控制逐渐转向慢病化管理。
所谓慢病化管理,其核心在于长期规范治疗。具体而言,患者在一线治疗获得缓解后,往往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来延缓复发。以邹先生为例,他在初步治疗取得成效后,始终坚持定期随访、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正是得益于这种规范的管理模式,当病情出现细微变化时,医疗团队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路瑾教授表示,多发性骨髓瘤一旦复发,治疗难度将显著增加。因此,前期的规范治疗和后期的定期随访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尤为重要。
在这一治疗理念的转变过程中,“功能性治愈”已成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重要目标。需要说明的是,“功能性治愈”并非指体内完全没有肿瘤细胞,而是通过规范治疗,让肿瘤得到长期稳定控制,患者症状消失,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能够像健康人一样正常生活、工作,甚至参与运动锻炼。
正如今天的邹先生,站上马拉松赛场的他,已成为疾病防治的“活教材”。“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只要配合医生规范治疗,保持积极心态,就能突破疾病的限制。”邹先生的话语中充满力量。
路瑾教授也对此表示认同,并再次强调,早筛早诊、规范治疗、长期随访,是对抗多发性骨髓瘤的三个关键环节。邹先生与路瑾教授的这次幸运“相遇”,让我们真切看到:在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医患同心,便能为生命开辟更多可能,创造更多奇迹。(记者 张梦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