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手术,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一环,也是一场对患者生理机能的严峻考验。如何提升手术安全、加速术后康复?近日,记者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获悉,“术前预康复”的创新理念正日益成为外科治疗的重要环节。它通过系统性的术前干预,将康复关口前移,为患者赢得更大的康复机会。

所谓术前预康复,是指在手术前一段时间内,通过有计划的运动训练、营养支持和心理调适,全面提升患者的心肺功能、营养状况和肌肉力量,以增强其对手术创伤应激的耐受力。
“通俗地说,预康复不是耽误治疗时间,而是为手术购买一份‘安全保险’。”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专家介绍,用术前1至2周甚至更长时间的科学准备,可以换取术后更少的并发症、更快的恢复速度和更佳的康复效果,这标志着现代外科理念从“被动恢复”向“主动准备”的重大转变。
精准评估:为复杂手术“扫清障碍”
在肺部肿瘤、胰腺肿瘤等复杂手术中,术前预康复的价值尤为凸显。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主任张真发教授表示,对于拟行肺部手术的患者,心肺功能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医院采用的心肺运动测试,能像一次精密的“体能体检”,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储备。
“测试中的‘最大摄氧量’等指标,揭示了患者心肺功能的‘底线’,而‘通气效率’等参数则能有效预测术后肺炎、呼吸衰竭等风险。”张真发主任表示,这份精准的“体能报告”是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若评估发现患者心肺功能储备不足,医疗团队可及时调整策略,先进行预康复训练再行手术,从而避免盲目开刀,实现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胰腺肿瘤科主任高春涛教授介绍,以创伤大、时间长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例说明:此类手术对患者心肺是巨大考验。若患者本身合并心肺基础疾病,术中和术后风险将显著增加。通过预康复提前强化心肺储备,是保障手术安全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科学实施:个体化方案是实现效果的核心
那么,术前预康复应如何进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康复医学科负责人王琮介绍,一个完整的术前评估通常包含四个严谨步骤:前期健康评估、静态心电图采集、静态肺功能测试以及核心的运动负荷测试。
“在运动测试中,患者会在自行车测功仪上进行渐进式负荷运动,我们同步监测其心率、血压、心电图及代谢参数的变化,客观评估其心肺耐力和运动极限,确保测试安全的同时,为制定个体化预康复方案提供精准数据。”王琮解释说。
关于预康复的理想周期,专家强调“越早开始越好”,确诊后即可在医生指导下介入。理想的窗口期约为术前3至6周,此周期既能有效提升生理机能,又不易因过度训练导致损伤。即便手术临近,仅有1至2周的针对性训练,其价值也远胜于毫无准备。
专家最后呼吁,术前预康复作为“快速康复”理念的关键延伸,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学精神。建议广大患者积极与医生沟通,在专业指导下充分激发身体潜能,以最佳状态迎接手术,为术后高质量康复奠定坚实基础。(整理:张梦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