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三亚主会场开幕
首页> 光明医药> 活动报道 > 正文

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三亚主会场开幕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09-29 13:06

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三亚主会场开幕

  9月25日,作为大会主会场,IMC在三亚盛大开幕

  9月23日至28日,由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主办的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International Myopia Conference,简称“IMC”)在中国长沙、三亚两地隆重举行。

  9月25日,作为大会主会场,IMC在三亚盛大开幕。来自6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全球近视眼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中国近视眼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齐聚于此,共同交流和分享近视眼领域的新理念与研究成果。

  今年恰逢 IMC成立60周年,为纪念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会议期间特举办了IMC60周年颁奖典礼。其中由国际独立专家遴选委员会特别选出的世界近视眼大会60周年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公布,推动世界近视眼研究。

   IMC三亚主会场盛大启幕

   超50国500余学者共襄近视眼研究前沿盛举

  大会现场,来自全球知名高等学府如都柏林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科技大学、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休斯顿大学、穆尔西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奥克兰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宾根大学、华盛顿大学、慶應義塾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卡迪夫大学、纽卡斯尔大学以及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以及北京同仁医院、天津市眼科医院等中国知名高校与医疗机构,以及Meta公司、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等国内外组织机构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近视防控前沿课题。

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三亚主会场开幕

  第19届IMC执行主席、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眼视光研究所副所长蓝卫忠教授致辞

  “在过去的60年里,我们见证了理解近视是什么、近视如何发展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防控近视方面的重大进展。对于所有这些进步,我想借此机会向各位表达我最深切的感激之情,正是你们,共同促成了这一切。”第19届IMC执行主席、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眼视光研究所副所长蓝卫忠教授致辞。

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三亚主会场开幕

  第9届IMC联合主席、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葛坚教授致辞

  “这次盛会不仅汇聚了全球近视领域的医生和学者,还是一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展示近视防控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见解和新成就。希望通过大会,我们能够进一步推动近视防控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第9届IMC联合主席、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葛坚教授致辞。

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三亚主会场开幕

  第15届IMC主席、教育部近视诊疗与防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瞿佳教授致辞

  “此次IMC规模空前,衷心祝愿此次大会在中国成功举办,并为近视防控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贡献力量,一起推动近视眼研究发展。”第15届IMC主席、教育部近视诊疗与防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瞿佳教授致辞。

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三亚主会场开幕

  第19届IMC大会主席、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眼视光研究所所长杨智宽教授致辞

  “今年是IMC成立60周年,大会将回顾过去60年的学术成就,并评选出近视眼领域的十大科学发现,以鞭策年轻一代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研究近视眼的发病机理和防控手段。同时,我们期望携手青年力量,共同为近视防控事业注入新活力,以促进全球经验共享和知识传播。”第19届IMC大会主席、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眼视光研究所所长杨智宽教授说道。

   11个自由演讲、9大主题论坛、80余个学术演讲

   聚焦全球近视眼领域前沿研究

  此次大会围绕“全球近视眼探讨”“近视眼风险因素”“近视眼遗传学研究”“近视眼动物和实验模型”等多个大议题,精心设置了11个自由演讲专场、9个特邀主题论坛,总共包含80多个学术演讲以及400多篇海报展示。

   世界近视眼大会60周年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公布

   见证60年近视眼学科辉煌成就

  为致敬过去60年近视眼研究的显著成果,在IMC60周年颁奖典礼上,大会特设世界近视眼大会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环节。这十大科学发现由大会专家委员会精心遴选,该委员会由德国图宾根眼科研究所、眼神经生物部主任 Frank Schaeffel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Christine Wildsoet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学院 Jeremy Guggenheim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Richard A.Stone教授这四位近视眼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

  “这些发现是全球近视眼研究领域多年的智慧结晶,并非某个研究团队的单独成果,例如户外活动、光学离焦等研究发现,众多研究者先后参与其中。”国际独立专家遴选委员会联合主席Christine Wildsoet教授介绍说:“IMC自创立以来,一直引领着近视眼研究方向的变革与发展,从最初侧重于基础科学研究,逐步扩展到囊括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研究等各个阶段。60年前,大家对近视眼的认知十分有限,甚至不清楚其概念、发病原因以及防控方法。经过60年的发展,如今我们不仅明确了近视眼的定义,还找到了部分发病机制,并且发现了一些有效的近视防控手段,如户外活动、低浓度阿托品、光学离焦技术等,这些成果激励着我们在该领域不断深入探索。”

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三亚主会场开幕

  世界近视眼大会终身成就奖颁奖现场

  此外,大会还向对近视眼研究与教育培训、临床服务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团队致敬,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学术服务”“教育培训”“临床服务”这五大领域颁发了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分别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Christine Wildsoet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Ian Morgan教授、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Sally A.McFadden教授、中国温州医科大学的瞿佳教授以及中国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的杨智宽教授。

   IMC四度“绽放”中国,彰显近视防控“中国力量”

  今年是IMC第四次在中国举办。此前三次分别是:1998年在中国台北举办;2002年,由中国香港理工大学与中山大学联合主办;以及2015年,由中国温州医科大学主办。

  多年来,中国近视眼研究快速发展,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IMC60周年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中,有不少中国团队参与其中。作为第19届 IMC的主办方,爱尔眼科借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近视防控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云夹”,通过收集全球各国学生的用眼行为、环境光照等数据,为“生活方式改变促使近视眼的爆发流行”“户外活动、环境光照及光谱对近视眼及其防控的影响”这两项科学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IMC终身成就奖的5名获奖专家中,两名来自中国,即温州医科大学的瞿佳教授以及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的杨智宽教授,分别在“教育培训”“临床服务”两大领域荣获殊荣。

  而此次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能够折桂第19届IMC主办权,主要得益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高度重视。中国以政府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近视防控新探索和新尝试。

  在这一背景下,爱尔眼科以其雄厚的医疗和科研实力,强有力的创新举措,为我国近视防控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自2011年爱尔眼视光研究所成立起,爱尔眼科在近视眼发病机制方面有原创成果,研发出多项技术和设备助力近视防控,如近视防控智能可穿戴设备“云夹”、广域视网膜屈光度地形图测量仪 VPR、爱尔在线测视力小程序以及人工智能辅助角膜塑形镜验配软件等。

  “在本届 IMC的舞台上,我们不仅看到了60年近视眼研究的辉煌成果,更看到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对视觉健康事业的不懈追求。每一项科学发现、每一个专家团队的贡献,都如同星辰般汇聚成近视眼研究领域的浩瀚银河。在近视防控这一全球公共卫生议题面前,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是攻克难题的关键。随着近视眼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人类终将更好地突破近视防控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战,为我们的下一代带来更清晰的世界和更光明的未来。”杨智宽教授如是说。

   附:世界近视眼大会60周年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长图

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三亚主会场开幕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世界互联网大会给您发来一个“开奖提醒”

  • 大国粮策圆桌派丨重新定义“种地”的打开方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由中铁二院勘察设计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三年多来,发送旅客超5000万人次,货运量突破6000万吨,客货运输实现量效双增。
2025-07-22 02:35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重要战略举措,它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5-07-22 02:3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来时介绍,钕黄河矿是黄河矿的富钕端元矿物,隶属于稀土碳酸盐矿物家族,具有独特的钕元素富集特征。
2025-07-21 09:46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超导”,可能会觉得陌生。简单说,超导就是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2025-07-21 09:40
雨又下了一夜,太阳终于爬上了大娄山。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种粮大户王建全望着绿油油的稻田却犯了愁:“雨水多,禾苗长得快,可田里的稻飞虱太多了,恼火呦!”
2025-07-21 02:45
近期,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品规格—第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IEC TS 62565-5-3:2025)正式发布。
2025-07-21 02:45
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量子点光转换膜系列国际标准《纳米制造—可靠性评价—第4—1部分
2025-07-21 02:45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加载更多